谷歌“關門部”再出手,二十年的老產品停止服務
作為幾乎是IT行業中的“傳奇”,谷歌麾下的“關門部”似乎已經偃旗息鼓了許久,距離上一次、也就是今年2月砍掉云游戲部門Stadia Games & Entertainment旗下第一方游戲工作室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時間。然而,谷歌的“關門部”并沒有讓大家“失望”,近期又開始重新活動了。當“Google工具欄(Google Toolbar)”在12月11日度過了自己的21歲生日后,旋即就被關閉服務,現在訪問谷歌的工具欄網站會提示已停止服務,并推薦用戶使用Chrome瀏覽器。
“讓您的網上瀏覽更精彩,幫助您擺脫Web瀏覽的種種煩擾”、“Google工具欄令瀏覽更加快捷、方便和有效”,這些是谷歌在官網對于Google工具欄的描述。但這一工具并非如今大家更為熟悉的Chrome瀏覽器插件,而是一款專門為微軟Internet Explorer(下文簡稱為IE)與Firefox服務的工具欄。
事實上,瀏覽器工具欄是一款相當古老的產品。在互聯網時代早期,作為絕大多數網民接入網絡獲取信息的核心渠道,瀏覽器的設計當時還非常簡陋,基本只能保障用戶通過地址欄輸入網址訪問網站的需求。在這一基礎上,谷歌在2000年12月11日推出了面向微軟IE瀏覽器的Google工具欄,提供了包括字詞翻譯器(將英文網頁上的字詞翻譯為中文)、實名通(無需網址輸入網站名稱即可瀏覽該網站),以及彈出式窗口攔截器等一系列功能。
對于PC互聯網時代,特別是使用IE瀏覽器的用戶來說,功能強大的Google工具欄無疑也帶來了更多的便利,因此其一經推出就迅速風靡。并且在后續的更新中,谷歌還為Google工具欄陸續增加了例如高亮搜索詞、彈出窗口阻止、拼寫檢查、自動填表、翻譯等功能。
那么,谷歌為什么要來幫助微軟提升IE瀏覽器的使用體驗呢?顯然谷歌有著自己的打算。在世紀之處,也就是谷歌創業的初期,Google工具欄對于谷歌搜索引擎在海外市場壓倒傳統霸主雅虎,可以說是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早期Google工具欄最大的賣點,就是在地址欄下方自帶谷歌搜索框,要知道在IE5那個時代,地址欄還只能處理網址信息,而Google工具欄則可以讓用戶在不同的頁面都能直接使用谷歌搜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改變了用戶對于瀏覽器的使用習慣,并且也讓谷歌搜索引擎的市占率飛速上升。
在谷歌搜索引擎站穩腳跟后,Google工具欄的聲名卻開始急轉直下,最起碼對于相當多的國內用戶來說,Google工具欄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臭名昭著”。
2006年谷歌進入了中國市場,開始與本土搜索引擎百度競爭,為了迅速擴大市占率,谷歌自然又將Google工具欄作為了武器。當時,谷歌選擇將其與彼時最為知名的下載軟件迅雷進行捆綁安裝,并且使用曾名噪一時的265網址導航進行合作推廣。
用當時網友的話來說,為攔截彈出式廣告而生的Google工具欄,其實自己就是那些“令人生厭的彈出式廣告”。在2007年,由網民投票的360軟件百科的惡評率調查中顯示,Google工具欄的惡評率已經高達36%。事實上,自瀏覽器工具欄被廣大用戶接受之后,這一模塊幾乎就成為了流氓軟件推廣的重災區,并且不幸的是,彼時Google工具欄為了幫助谷歌搜索引擎對抗百度,也成為了流氓軟件的一員。
然而在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后,Google工具欄的歷史使命也幾乎完成,因為彼時谷歌花了上百億美元自研的瀏覽器Chrome已經成為了與IE和Firefox并駕齊驅的產品。在有了屬于自己的瀏覽器產品后,谷歌也能通過其來占據用戶接入互聯網的入口,再也不用看微軟或者Mozilla基金會的“臉色”了。
甚至于作為IE和Firefox的競爭對手,谷歌當然再不會繼續費心來維護Google工具欄“資敵”。不過,谷歌也并未將Google工具欄整合到Chrome里,這一方面是因為在Chrome瀏覽器中,Google工具欄的作用完美地被Chrome擴展代替;而另一方面,Chrome的理念是"瀏覽器即操作系統",而Google工具欄卻是傳統瀏覽器的象征,所以自然也是不容于Chrome的。
如今,谷歌的Chrome瀏覽器已經幾乎稱霸了整個瀏覽器市場的情況下,就連微軟的Edge也倒向了谷歌主導的Chromium內核,而Mozilla的Firefox更是已經成為市場份額中的others。所以在既不能為Chrome服務,也不需要為IE、Edge、Firefox提升體驗的情況下,Google工具欄也就走到了“飛鳥盡,良弓藏”的地步。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