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無法忘卻的24張面孔
文|喬芊
編輯|楊軒
視覺設計|費曾祺
2021要過去了,我們該如何回憶它?
或許是“艱難”。
這一年,企業的生存更難了。疫情之外,供應危機蔓延在電子、快消、服裝、食品等各行各業,中國的工業品價格指數(PPI)在這一年中大幅上漲,增速遠遠超過了消費品價格指數(CPI)——這意味著原材料貴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而利潤則減少了。
或許是“震蕩”。
阿里巴巴股價從年初至今下跌了40%,拼多多下跌了60%,騰訊下跌20%……在經濟環境、監管環境、國際關系的多面夾擊中, “互聯網”這個中國過去二十年最強勁的增長機器,也逐漸放緩了速率。
一些企業身陷漩渦,比如需要芯片的華為們;一些行業一夜間消失,比如在線教育;一些通道正在關閉,比如赴美上市。
不約而同地,更多互聯網大公司的創始人、管理者宣布卸任,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快手聯合創始人宿華、搜狗創始人王小川、釘釘創始人無招……
或許是“轉向”。
內部,人口紅利消失,模式創新式微,“碳中和”、“碳達峰”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外部,技術封鎖依然嚴密。從政策到產業,中國商業的驅動力正在堅定地向“技術”轉移。半導體、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硬科技正在成為下一輪創業和投資的火熱地帶。
或許是“希望”。
2021年的中國,不再只有“中國制造”、“世界工廠”,本土品牌正在批量崛起,他們敢挑戰巨頭、敢走向海外,支撐它們的,是新一代創業者和年輕人強烈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之上,長出了有內核、有靈魂的消費品牌,也長出了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文化產品。
在這些關鍵詞背后,是中國新經濟浪潮曲折涌動的方向,是知名企業家、大公司管理者、創業者,和無數平凡從業者們,或順流而下、或逆流而上的故事。為此,36氪在年底整理了一份特殊的名單,他們是過去這一年的新聞頭條,是2021商業世界可能最無法忘卻的24張面孔。
1、華為孟晚舟
自2018年底在加拿大被扣押,到2021年9月回國,華為CFO孟晚舟在異國度過了1028天。這是中國企業華為最艱難的日子,也是華為CEO任正非最煎熬的日子。榮耀出走以謀求生存,華為發布鴻蒙系統以謀求轉型,非常時期,企業家不僅需要一流的商業頭腦,更需要非凡的勇氣與堅毅的心靈。
孟晚舟
身為母親、妻子和公司高管,對我來說,這段時間天翻地覆。但我相信,黑暗中總有光明,這是我生命中寶貴的經歷。——孟晚舟
2、恒大地產許家印
時代的一粒灰,這次落在了地產巨子許家印頭上。房價下行和政策紅線,讓過去十幾年房地產行業高負債、高周轉的模式無法為繼,恒大成了最快倒下的一張牌。當恒大深圳總部大樓前圍滿討債的人們,恒大董事長許家印或許意識到,風向變了,調頭需更加及時。
許家印
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難。全體恒大員工都經受著從未有過的嚴峻挑戰。——許家印
3、海底撈張勇
餐飲行業是疫情之下最慘烈的行業之一,門店越多,包袱越重,海底撈的困境正源于此。逆勢開店的決策是錯誤的,但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坦誠反思的勇氣更是罕見的、可貴的。他說,“穩定了我就沖鋒,不穩定了我就穩定”,這可能是危急時刻,最務實靈活、鏗鏘有力的企業家聲音。
張勇
目前的苦果只能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海底撈公告
4、新東方俞敏洪
雙減之后,教育行業一夜入冬。新東方砍掉了最賺錢的業務,股價跌掉近9成。但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不認輸,他開始直播帶貨,帶領老師們賣起農產品,還捐出了幾萬套桌椅。他在今年60歲生日時感慨,“歲月無情,生命有意”。教培時代過去了,但俞敏洪是一個抹不去的名字。
俞敏洪
大不了嘗試所有業務都失敗了,新東方賬上沒錢了,我們喝頓大酒就散伙。——俞敏洪
5、字節跳動張一鳴
卸任CEO、退出董事會,生于1983年的張一鳴在他創業的第九年,正式將管理權力交給與他并肩創業的梁汝波。由張一鳴一手締造的字節跳動,是目前中國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也是移動互聯網十年浪潮最后的增長奇跡。張一鳴獨特的管理方法論,讓字節跳動成為繼阿里巴巴之后,最擅長管理、因而被爭相研究的大公司范本。
張一鳴
以十年為期,為公司創造更多可能。——張一鳴
6、快手宿華
宿華和程一笑,被譽為“互聯網界的巴菲特和芒格”。2021年,宿華卸任CEO、程一笑接任,快手的雙核管理制宣告落幕。一種治理制度的成敗且不評說,兩位創始人創業初期互補的能力,一拍即合、不計得失的默契,仍是“創業“這件事最動人的部分。
宿華
一人看遠方,一人做業務。——快手人士
7、搜狗王小川
離開親手創辦了11年的公司,王小川把它托付給股東騰訊。脫胎于搜狐,與百度和360激戰,引入阿里投資,與阿里分家,投入騰訊陣營,王小川的創業故事是一個技術極客在商業世界輾轉騰挪、守衛陣地的故事。如今把公司賣給有錢有資源的巨頭,已經是創業者們不壞的選擇,像王小川一樣從容告別,也是一場難而必修的功課。
王小川
感謝這個美好的時代,山海遠闊。——王小川
8、釘釘無招
作為阿里to B業務中的關鍵人物,無招一手創建了國內增長最快、用戶量最大的企業服務應用。7年時間,釘釘從簡單的企業即時通訊應用,成長為包含多種軟件、硬件、行業解決方案的龐然大物。服務于阿里的“云釘一體”戰略,釘釘的無招時代落幕。這位個性鮮明、風格凌厲的管理者,在2021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無招
工作歸釘釘,生活歸微信。——無招
9、小米雷軍
2021年才扎進造車行業可能為時已晚,除非這個人是雷軍。花了16年帶金山上市,10年把小米手機做到全球前三,如今,這位互聯網圈著名的勞模再次賭上畢生名譽,all in 造車。“白天我能想到100條理由做,晚上我能想到100條理由不做”,雷軍說,這是個艱難的決定。不錯過機會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更迷人的是一種創業者的品格——不迷戀成就,敢擁抱未知。
雷軍
造車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創業項目,愿意壓上所有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雷軍
10、大疆董事長李澤湘
挽救大疆于危時、孵化云鯨等獨角獸,李澤湘堪稱智能制造界的隱形創業教父。但他的志向并非做一個成功的投資人,而是推動中國的工科教育改革——主張教育真正融入產業,以培養“ 能用科技創造新東西的人”。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但正如李澤湘相信的,人口紅利消失的中國,從未像此刻一樣需要長期主義、需要創造。他是一個絕佳的表率。
李澤湘
中國也越來意識到那些短平快的、拿來主義的東西已經走到頭了。——李澤湘
11、寧德時代曾毓群
2018年上市至今,僅僅三年,寧德時代股價從30元一路飆升至近700元。以和特斯拉的合作為爆發點,這家來自中國福建寧德、此前默默無聞的電池企業,走向了業務和聲譽的巔峰。雖然“愛拼才會贏”的地域性格廣為人知,但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更相信“賭性更堅強”——在團隊毫無電池技術基礎時入局,一場豪賭成就了他。
曾毓群
光拼是不夠的,那是體力活;賭,才是腦力活。——曾毓群
12、隆基股份李振國
中國光伏業走過20年,再次來到高光時刻,這一次的主角是隆基股份。熬過三次行業沉浮,隆基憑借“一根線”的技術突破,成為全球硅片和組件環節雙料“冠軍”。股價5年多翻了25倍,一年凈利潤85億元,隆基被股民們封為“光伏茅”。技術狂人李振國的創業故事,不是幸運地選對了技術路線,而是在小眾路線上敢投入、敢虧損,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
李振國
采用砂漿切割,切割一噸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鋼線、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如果改成金剛線切割,只需要40公斤金剛線,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李振國
13、遠景科技張雷
以風機設計和制造起家,在風電行業成為國內龍頭,還在近幾年長出了智能電池和智能物聯網業務,甚至擁有一支電動方程式車隊……遠景科技憑借零碳技術創新,在今年《財富》雜志的“改變世界的50家企業”中位列第二。讓風電和儲能成為“新煤炭”,電池和氫燃料成為“新石油”,智能物聯網成為“新電網”,是遠景科技創始人張雷理想中的世界“遠景”。
張雷
每個人的生活將為此改善,這就是遠景的目標。——張雷
14、紫光展銳楚慶
4G時代,紫光展銳曾落后一線水平10年,CEO楚慶厲行變革,短短三年改變了公司技術落后、業務長期下滑的局面,提前實現5G套片的量產,并且發布了全球第一套6nm芯片。在全球擁有5G芯片能力的5家廠商中,紫光展銳是中國大陸公開市場中的唯一。不破不立、果敢變革,楚慶帶領新展銳闖入了移動通信和半導體全球第一陣營。
楚慶
方向正確,贏多贏少的事兒;方向不正確,輸多輸少的事兒。——楚慶
15、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
2021年,“芯片荒”席卷全球,保生產成為大企業的使命。英特爾全球7成以上的晶片半成品產自成都工廠,英特爾在亞洲唯一的晶圓制造基地位于大連工廠。臨危受命的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帶領中國區員工克服疫情,爭分奪秒保障兩座工廠生產,展現了跨國公司高效的本土領導力。
王銳
如果每天進步千分之一,一年下來就是1.44個自己。——王銳
16、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 容易
神舟十二號飛船升天,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事業迎來一個里程碑時刻。作為搭載飛船發射的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容易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交會對接和空間實驗室的所有六次任務。42歲的容易,是長征系列火箭唯一的女總設計師,也是最年輕的總設計師。她頂住壓力,在硬核事業中展現了柔韌的女性力量。
容易
載人運載火箭可靠性、安全性的改進,沒有止境。不管一個改進多小,只要對可靠性安全性有益處,我們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做。——容易
17、元氣森林唐彬森
2021年最炙手可熱的創業明星,少不了唐彬森。他創辦的元氣森林,已經成為2019綿延至今的中國消費投資大潮中,爆發速度最快、規模最大、估值最高的本土品牌。唐彬森信仰“中華有為”,只做能挑戰國際巨頭的大生意。憑借在互聯網圈打滾十年的經驗,他“降維打擊”,贏得了上半場,而真正殘酷的比賽可能剛剛開始。
唐彬森
中華有為、挑戰巨頭、投資好產品、相信年輕人。——唐彬森的投資哲學
18、蜜雪冰城張紅超
從1家店到1萬家店,蜜雪冰城用了十三年,而從1萬家店到2萬家店,蜜雪冰城只用了一年。擁抱資本、加速擴張,是2021線下連鎖企業們,紛紛熟諳的新生意經。蜜雪冰城創始人張氏兄弟可能是最懂中國下沉市場消費者的人,但歸根結底,他們是把3塊錢的甜筒、8塊錢的奶茶做到極致的人。
張紅超
讓品牌更強大,讓伙伴更富有,讓全球每個人享受高質平價的美味。——蜜雪冰城品牌使命
19、SHEIN徐仰天
后疫情時代,擁有大量門店的全球服裝巨頭都在遭受業績的重挫,中國跨境女裝電商SHEIN趁勢崛起——年銷售額超過百億美金,還在今年二季度超過亞馬遜,成為美國下載量最多的購物應用。黃崢對中國下沉市場人群的洞察成就了拼多多,而徐仰天對美國女性的洞察成就了SHEIN,他們都在紅海市場完成了一場奇襲。
徐仰天
凡是中國在生產領域或制造領域占主導優勢的行業,就品牌化直接賣到全球。——SHEIN投資人、IDG合伙人連盟
20、巴黎歐萊雅官方直播間主播
今年雙11靜悄悄,除了一場故意張揚的戰事。薇婭和李佳琦罕見聯手,國際大牌巴黎歐萊雅連夜道歉,前者看上去贏了。但這可能是直播電商行業歷史性的一戰——大主播“全網最低價”的時代正在過去,品牌方越來越傾向于收回權力,把定價主動權、促銷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巴黎歐萊雅天貓直播間
本著對所有相關消費者(包括薇婭女士和李佳琦先生直播間的及其他相關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提出能針對所有相關消費者的妥善解決方案。——巴黎歐萊雅
21、何同學
與蘋果CEO庫克對談 、“發明”蘋果放棄的產品AirDesk,B站up主何同學今年的兩次出圈都與蘋果有關。蘋果代表最酷、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何同學代表有見識、有想法、有自信的新一代中國年輕人,他們需要對方。擁有880萬B站粉絲的何同學,除了是一個聰明的創作者,還是一個22歲、不失天真的少年。
何同學
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何同學
22、虛擬偶像女團A-SOUL
字節跳動負責開發、樂華娛樂負責運營,五人女子偶像組合A-SOUL可能是迄今為止出道的,最成功的虛擬偶像。她們容貌美麗、性格各異,是技術、資本和人類情感投射的集合體。過去一年,虛擬主播已經成為B站直播增長最快的品類,更多用戶為虛擬偶像付出真金和真情,更多創業者和投資人選擇入局。總有一天,偶像再不會塌房了。
A-SOUL
雖然她們是虛擬的,但我的感情是真實的。——A-SOUL粉絲
23、前騰訊副總裁姚星
每一個風口都需要旗手,何況玄而又玄的元宇宙。在海外,把Facebook改名成Meta的扎克伯格當之無愧;在國內創投圈,最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人選是前騰訊副總裁、AI LAB院長姚星。他是騰訊多年來職位最高的離職創業者,這一變動對AI界和元宇宙創業圈震撼巨大。未來是什么尚無定論,但元宇宙擁躉們相信,未來已經到來。
姚星
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互聯網。——馬化騰
24、電競戰隊EDG
第六次站上總決賽賽場、全程五場鏖戰,中國電競戰隊EDG以3:2擊敗韓國對手,捧起了英雄聯盟S11全球總決賽的冠軍獎杯。這是中國電競的高光時刻,無數玩家徹夜沸騰。電競的商業化難題仍在,但中國選手們屢敗屢戰的意志,對贏的渴望,才是競技精神的真諦。
EDG
上次看到這么熱鬧的場景還是中國足球隊打進世界杯。 ——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