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售價變動看蘋果與安卓陣營的“較量”
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蘋果無疑成為了銷量冠軍,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Top5品牌中,蘋果一枝獨秀,iPhone 13以約267萬臺登頂10月國內單機銷量冠軍,并在當月唯一實現環比正增長78%,同比大幅上漲155%。
除了新品帶來的銷量爆發之外,iPhone13全系的“降價策略”亦是推動蘋果銷量增長的重要原因。從推出“廉價版”iPhone 5C、iPhone SE、iPhone XR以來,再到iPhone 11、iPhone 12的多輪降價,蘋果手機似乎嘗到了降價帶來的市場紅利,在降價的路上勇往直前。
反觀國內安卓手機,近兩年的售價則是不斷走高,部分旗艦機型的價格還超過了同期iPhone的售價。
事實上,2020年安卓旗艦機的售價就呈普遍上漲趨勢,相較各品牌過去發布的同系列旗艦機型,安卓陣營中絕大部分新機的價格都出現上漲。其中,三星Note系列、華為Mate系列、小米10、一加Pro、OPPO Find X2、黑鯊3等機型均較前代價格上漲千元左右。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安卓漲價,蘋果降價”的現象?安卓機型的售價又是否真的超過了蘋果?
技術壁壘與供應鏈體系差異
事實上,安卓與蘋果最大的差異在于技術壁壘,由于蘋果使用的操作系統、處理器等關鍵技術均是其自主研發,主動權均掌握在自己手中,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小。整體來看,在目前手機芯片市場,主要呈蘋果、高通、聯發科三足鼎立的情形。
而國內安卓陣營的芯片,在華為麒麟成絕唱后,大部分都來自于高通驍龍和聯發科,當中高通主要面向中高端手機領域,大部分安卓主流機型均采用高通芯片;聯發科則游走在低端市場,被不少千元機采用。
在手機系統領域,安卓陣營具備著多樣化趨勢,各廠商均推出了適配自身手機的深度定制操作系統,例如小米MIUI、魅族Flyme、華為鴻蒙、vivoOriginOS、OPPO ColorOS等,無論是界面UI還是操作方面均呈現出差異化特點,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發成本。
其次是成本把控,眾所周知,蘋果手機可謂是智能手機中利潤空間最大的機型,而這主要便是來源于其出色的成本管理能力。據國外媒體爆料,iPhone13Pro Max的物料成本只有2498元,僅占據售價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每售出一部iPhone13Pro Max,蘋果就可獲得兩倍收益。
其實,在蘋果成本把控的背后,主要有賴于其完善的供應鏈體系,而這也是其資本所在。
由于iPhone的生產環節大部分都交給外包公司,蘋果自身的工廠主要側重于研發等高端產品的加工。同時,蘋果還堅持自營零售店,省去對渠道的依賴,而這也使其庫存周轉率極低,因此運營成本被大大降低,利潤空間遠高于同行,也留給其更多的降價優惠空間。
再來看安卓廠商,相較蘋果對于供應鏈的掌控,安卓陣營顯然略遜一籌。此前雷軍談及小米10的成本時表示:“小米10成本確實比想象得高,驍龍865比上一代貴一倍,定制的雙曲面專業屏幕比AMOLED硬屏貴很多,還有108MP+OIS相機模組等等。”
此外,近年來安卓旗艦機呈現出 “堆料”的現象,在硬件配置上,由曾經的千萬像素升級為上億像素,從6G運行內存到如今的12G,快充也從18W升級為120W快充,無論是處理器、內存、屏幕還是電池,都追求“最好”,在提升性能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
價格波動意欲何為?
更為重要的是,品牌效應也是造成安卓手機一再漲價的原因。
站在市場層面,國產手機品牌正經歷由低端起量,到中高端轉型突破的關鍵時期,沖擊高端無疑成為了國內手機廠商重點發力的領域。
而在新機發布后,蘋果的舊款手機也并未停售,而是降價繼續銷售,這不僅是其消耗庫存的方式,也是搶占安卓手機市場的一種策略。
“安卓手機持續的高端化,主要是為了搶奪華為留下的高端市場份額。蘋果同樣如此,通過降價不僅可以增加與安卓搶奪原本華為所屬高端市場的籌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制安卓廠商的高端化趨勢,可謂是一舉兩得。”業內人士認為。
不過觀察發現,安卓手機價格并未一路上漲,蘋果手機也并非持續下滑。例如今年年初上市的小米11,如今已由3799元降至3499元;一加9 Pro優惠幅度高達800元,由初上市的4999元大幅降至如今的4199元。
對于普遍安卓手機廠商而言,上市時定價偏高,過段時間價格回落似乎已是“常規操作”,而蘋果手機的售價盡管出現下滑,但降價后的價格仍高于多數安卓手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降價也為蘋果爭取到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伴隨著蘋果降價對安卓旗艦機的圍剿,對于蘋果和安卓陣營未來的價格走向,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安卓陣營還在向高端市場發力,蘋果應該會看情況進行壓制,只要安卓走高端化路線,蘋果便會一直打壓下去。”而除了價格方面,蘋果技術上的打壓也將持續下去。
本文來自愛集微,作者:Sar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