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23款殺毒軟件集體“誤報”,真的是一場誤會嗎

    眾所周知,所謂“殺毒軟件”指的是那些用于及時發現和清除電腦中各類病毒、木馬、惡意或垃圾應用的軟件。

    通俗來說,殺毒軟件的工作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通過監控硬盤、內存、網絡的各種數據流量,并將之與其內置(或者線上)病毒庫里的“特征代碼”實時比對,一旦發現可疑的程序便將之攔截,并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徹底清除。

    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當然就是殺毒軟件的“病毒庫”。在我大家印象中,“病毒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可以代表各大殺毒軟件的實力高低。因為這些病毒的特征代碼,總得需要殺軟公司去一個個攔截、分析、破解,再提取出來加入到自家專有的病毒特征庫里去。

    不過從最近殺毒軟件行業發生的一件事來看,或許還真的不是這么一回事。

    近日有消息顯示,一款海外流行的免費性能評測軟件UserBenchmark突然遭遇大規模的“報毒”事件。許多這款軟件的用戶發現,他們電腦中安裝的殺毒軟件開始報告這款測試軟件“含有病毒”,并隨之阻止用戶下載或運行該軟件。

    這種情況當然引起了恐慌,并很快被反饋到了UserBenchmark的開發商處。然而無論這家開發商怎么檢查自家軟件的代碼,也沒有發現任何與病毒行為有關的痕跡。不僅如此,一些用戶也開始懷疑是不是殺毒軟件出現了“誤報”。

    “誤報”導致很多用戶都以為他們自己下載到了錯誤、帶毒的測試軟件

    殺毒軟件是不是真的搞錯了?至少到截至目前為止的所有信息都顯示,的確是一次“誤報”。其根本原因在于,UserBenchmark內置了一個被稱為NSIS(Nullsoft 腳本安裝系統)的組件。而NSIS本身是一個開源、完全無害的安裝程序,可用于執行各種軟件組件的安裝任務。但正因為它既免費又好用,所以也常常被一些病毒、木馬、流氓軟件所“用”。

    一款本身無害的開源組件被“誤識別”,導致了這起誤報事件

    于是乎,本來是完全無害的UserBenchmark,就因為剛好可能與某個最近開始“作妖”的病毒含有相同的一段安裝組件,從而被殺毒軟件“誤識別”了。

    說實在的,如果事情只是到這個地步,那么我們或許可能只需要點名批評某一家殺毒軟件公司在“病毒庫”的建設上態度過于隨意,將本身其實完全無害的安裝程序當做了病毒的“關鍵特征”,卻沒有去一一測試使用了這段安裝程序的應用,是不是就真的是病毒。

    據統計,共有23家殺毒軟件“不約而同”地卷入了此次誤報事件

    但問題在于,這次出現“誤報”的殺毒軟件不是一家兩家,而是涉及到了多個公司的總共23款殺軟——這,就其實問題真的很大了。

    為什么多達23家殺毒軟件都出現了針對同一個無害目標的“誤報”?是這二十三家企業在建設病毒庫時都態度不認真,沒有針對收集來的病毒數據進行逐一測試嗎。就算真的如此,顯然也不能解釋它們“不約而同”誤報的這一現象。

    講真,殺毒軟件公司難道不應該都有自建安全實驗室嗎?(圖片僅為示意)

    因此更大的可能性,反而是在如今的殺毒軟件行業中,至少有這么23款殺毒軟件都使用了來自同一個供應商的“病毒庫”。他們可能壓根就不是依靠自己的安全實驗室去捕捉、分析病毒程序,而僅僅只需要花錢從供應商那里買來現成的病毒特征庫,添加到軟件中就行。

    如此一來,只要上游的供應商出錯,自然就會出現下游幾十家殺毒軟件一起“翻車”的景象。事實上從技術層面來說,這也幾乎是唯一合理的解釋了。

    然而問題就在于,如果一家殺毒軟件公司連自己的病毒獨立收集、分析能力都沒有,那又憑什么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