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綠色制造的“雙碳”路徑:是走自己的路還是走別人的路?

    作者丨陳選濱

    編輯 | 華宇

    氪約欄目策劃 | 劉涵

    本文為36氪x智能相對論聯合出品

    力爭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讓2021年的中國走上了另外一條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這是一條非常艱巨的道路,要知道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長達200年,而中國目前只有60年左右,正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第二產業占據著相當高的經濟比重。對比起來,西方國家有了200年的時間去實現碳達峰,而中國到2030年就得實現這一目標,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產業價值來評估,都非常緊迫。

    時間緊,任務重,就必須抓住關鍵領域,推進綠色發展。以工業大省江蘇為例,根據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的《江蘇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披露,目前江蘇省能源消費總量超過3億噸標準煤,其中工業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70%以上。

    因此,聚焦工業領域,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正成為江蘇省推進“雙碳”戰略的主要領域,而這同樣也是目前全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以綠色制造推進工業體系升級,進而實現“雙碳”目標,是基本路徑。

    這一路經最終落實到單一企業身上,也由此推動了一批行業巨擘加速向綠色制造體系探索,積極建設綠色工廠,開始了由內向外的服務模式。

    01

    當“綠色”撞上“智能”

    綠色制造體系的構建對于中國企業而言,或許并不陌生。近年來,智能制造炙手可熱,其中最關鍵的指標之一就是以節能減排為目標、以能源監管為表現的綠色發展。

    早年,阿里云就聯合傳統硫磷化工企業通過ET工業大腦的智能算法,在上千種、二十幾萬條數據的篩查下,精準算出了“磷酸萃取率提升”的最優設置方案,使得磷石膏殘磷率、廢水含磷率得以降低,為化工行業的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隨后,越來越多的技術型企業投身于工業領域,用智能化技術來推動制造生產的綠色發展,智能與綠色的協同帶來了諸多令人驚喜的成果。

    在近日的2021世界制造業大會上,聯想自主研發的溫水水冷技術就是其中非常亮眼的一個例子。據介紹,溫水水冷技術采用50℃的溫水水冷技術,可以提升高性能機房算力的5%,能耗比以往降低42%。如果在冬季,還可以利用余熱為樓宇供暖,進一步節省其他能耗。

    今天,制造業正在向智能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浪潮迭起,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加速上云,接入網絡設備,數字需求進一步擴大。根據IDC預測,2019-2024年中國工業云市場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35.5%,將持續保持在較高的增長水平。

    因此,在這種情勢下,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往往需要考慮兩個方向的內容:一是如阿里云的““磷酸萃取率提升”項目所展示的,應對傳統制造業流程的環保問題等;二是如聯想提供的溫水水冷技術所涉及的,解決智能制造趨勢下的能耗問題等。

    如此,綠色制造才能進一步與智能制造結合,共同推動制造業整體轉型,使得“雙碳”路徑走得更有價值。

    02

    回答現實

    這種綠色與智能的結合,造就了目前制造業多方協同的大趨勢愈發顯著。

    盡管對于大企業而言,其龐大的集團生態有能力支持旗下制造流程自成體系,可單獨推行綠色制造。比如海爾,旗下卡奧斯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慧能源解決方案可24小時無間隙對企業用能、生產用能進行監控、分析和實時預警,從而優化生產流程,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對于海爾而言,類似的智慧化手段應用到集團內部,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成果。據海爾官方數據顯示,在“十三五”期間,海爾的單位產值能耗減少30.3%,單位產值水耗減少19.3%,廢水產生量削減16.1%,單位產值COD減排19.8%。

    然而,在中國龐大的制造業規模下,這樣的案例終究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冰山之下的中小型制造企業大多沒有能力自行推進綠色技術應用。

    《智能相對論》曾與廣東佛山的小型服裝制造廠交流時發現,一是經驗主義使然,二是缺乏必要的IT技術團隊,三是現金流不足,使得中小企業很難在當前階段就主動地去進行智能化轉型升級,大多也只是維持原樣繼續生產經營。

    如今,綠色和智能的結合,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并更有疊加的可能,其難度更甚以往。

    那么,若要進一步推動綠色制造發展,實現智能與綠色的有機結合,市場就必須得回答一個較為現實的問題:中小制造企業是產業主力軍,大多情況必須都得依托第三方的賦能才能實現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如何把多方合作的成本壓下來,非常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世界制造大會上,華為云等國內一眾數字服務商越來越關注到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問題,將攜手更多的工業生態伙伴,推動工業制造業場景與技術的交叉應用,實現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如果能進一步將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本“打下來”,那么技術或許就能更好的應用到中小企業身上,海爾在“十三五”期間所能實現的減排目標同樣也能在其他企業身上呈現,屆時中國的綠色制造才有實現的可能與價值。

    03

    更多的“碰撞”

    不管是智能制造,還是綠色制造,未來的制造業必然會走上一條多方協同的產業合作之路。

    一方面,從產業與技術的角度來看,目前制造業轉型升級所用到的AI算法、云、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大多需要技術型企業來提供,兩方合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擺在制造業面前的“雙碳”目標非常緊迫,唯有多方合作,共同推進,才有可能實現。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開展環強險試點,覆蓋涉重金屬、石化、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處置等行業。在深圳,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和深圳市銀保監局聯合印發的《深圳市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實施辦法》正式實施,明確環境高風險企業必須投保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

    隨著官方的力量介入推動,市場的力量也在加速入場。平安智慧城市推出了智慧環責險服務平臺,可支持制造企業、保險公司、監管部門等多方聯動。企業可在平臺上實現“千企千面”的保費測算、保險公司選擇、保單查詢、環保咨詢等;保險公司則可以進行投保數據統計、業務管理等;監管部門可進行智慧化監管等。

    依托官方與市場的多重支持,深圳率先從商業化角度推進了綠色制造的發展,構建起了一個由政府、生產企業、第三方服務企業、數字服務商等多方參與的生態,共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由此可見,綠色制造體系的構建不僅僅只是技術服務商和制造生產者的事情,更多主體的參與、碰撞或許更能全面而有效地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結語

    綠色制造是“雙碳”戰略之下的一個焦點,而焦點之外不僅僅需要工業制造企業的參與,更需要政府能提供新政策,數字服務商能提供新技術,其他第三方服務企業(如保險企業、金融機構等)能提供新服務等等,共同推動生產企業能實現新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綠色制造的“雙碳”路徑就不僅僅只是走自己的道路的問題,更關鍵的是怎么與社會共同體走好一個產業協同的大道。

    或許,唯有合作,才有未來吧!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