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會自我繁衍了,切開也能自動愈合,網友:我害怕
機器人不僅“有生命”還能“生孩子”?
據環球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月29日報道稱,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被稱為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的“異形機器人”可以進行自我繁衍。
CNN報道配圖:母體旋轉著一個大的干細胞球,它正在成熟為一個新的“異型機器人”。
報道稱,這種“異形機器人”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機械裝置機器人,其本質仍是生物體,用青蛙胚胎中提取的干細胞培植而成,長度不到1毫米,但比微生物大得多。起初,這種機器人無法實現“系統性繁殖”,在研究人員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量計算推演后,發現了適合“異形機器人”自我復制的繁衍方式。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創造出該機器人的美國科學家邦加德表示:“只要有了正確設計,它們就會自發進行復制。”該研究一經發表便引發爭議,有網友直呼“我們要完蛋了”。邦加德回應稱,這些“異形機器人”目前都存放在實驗室中,很容易被銷毀。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實現自我繁衍,人工智能“居功至偉”
據觀察者網,去年,由非洲爪蛙干細胞中誕生的異形機器人,已經在科學界制造出倫理上的爭議。此番異形機器人學會自我繁衍的消息一出,更是引來輿論界的喧嘩。有人擔憂異形機器人會突破管制,反噬人類。但科學家認為,這種機器人是環保和醫藥界的“未來之星”。
異形機器人收集細胞,繁衍后代
根據哈佛大學威斯學院官網29日發布的新聞,去年以美國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舒亞·邦加德(Joshua Bongard)為通訊作者的研究團隊,創造出了世界上首種生物機器人“Xenobot”。它由生物細胞構成,而且可進行編程修改、自由移動,甚至即使被切開也能夠自動愈合。
“異形機器人”并不是傳統的機器人,也不是機械裝置的機器人,而是不到1毫米的生物機器人,即微型生物機器人,比微生物大得多,也比一些寄生蟲大。邦加德曾如此定義這種人造生命:“它們既不是傳統的機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動物物種。這是一種活的、可編程的有機體。”
根據邦加德團隊的描述,他們首先從青蛙胚胎中提取活干細胞,讓它們孵化成心臟細胞和表皮細胞,單獨培養后再將兩種細胞拼湊在一起。研究人員再觀察它們獨特的結構(包括細胞排列和斑點的整體形狀)如何與行為對應。
相關數據發送給佛蒙特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后,后者利用超級計算機集群Deep Green對異形機器人的數字化版本構建了一個模擬環境,并且利用了生命演化的自然選擇的過程。
吃豆人形狀的異形機器人推動松散的細胞形成一個新的細胞簇
幾天后,這些“寶寶”成為了新的異形機器人,擁有和父輩一樣的外形和移動方式。然后,這些新的異形機器人再度使用同種方式,尋找細胞,建立自己的“副本”,周而復始。
邦加德博士說:“有了正確的設計,它們就會自發地自我復制。”
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在這一過程中“居功至偉”。原本,異形機器人的母體由大約3000個細胞組成,是一個球體。它“可以生孩子”,但沒有辦法“系統性地繁殖”。通過佛蒙特大學Deep Green超算集群上的人工智能程序模擬,測試了數十億種體型,其中包括三角形、正方形、海星的形狀等等,目的是為了讓異形機器人更有效地進行運動學復制。
邦加德評價說:“我們發現,在生物體或生命系統中有一個以前未知的空間,空間巨大。那么我們該如何探索那個空間呢?我們創造了會走路會游泳的異形機器人。現在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異形機器人可以進行運動學復制。那么之后還會有什么?”
科學家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寫道:“生命在表面之下,隱藏著出人意料的行為,這些尚待發現。”
研發者:可解決新冠、癌癥、環境問題,網友:我害怕
去年的異形機器人,已經在科學界制造出倫理上的爭議。
此番異形機器人學會自我繁衍的消息一出,更是引來輿論界的喧嘩,網友紛紛表示受到驚嚇,有人擔憂異形機器人會突破管制,反噬人類。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才是生化危機新篇章!”“這哪里算是機器,這是生物!”“我一聽他們說這東西被完全控制在實驗室就害怕!”“這算是創造了一種新物種嗎?”
對于輿論爭議,邦加德回應說,這些毫米級別的異形機器人目前都在實驗室中,很容易被銷毀。并且,聯邦、州和學術機構的倫理專家已對此審查。
邦加德認為,真正讓人擔憂的,其實是現實世界。“我們有一種道德責任感去了解,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控制它,引導它還是澆滅它。”
他稱目前世界面臨的新冠疫情,以及環境問題,異形機器人都有能力解決。“我們提出解決方案的速度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從異形機器人中吸取經驗,繼續開發技術,那么未來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創造新的生物工具,這將非常有用但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利用生物機器人從水中提取微塑料或制造新藥物。”
此外,研究團隊還從異形機器人中看到了再生醫學的前景,這是解決創傷損傷、出生缺陷乃至攻克癌癥和衰老的方法之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ID:nbdnews),編輯:段煉杜恒峰 蓋源源,校對:何小桃,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