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變富豪,只差一個IPO
“AI四小龍”到了爭搶第一股的關鍵時刻。
11月22日晚間,港交所文件顯示,商湯科技通過了上市聆訊,并于23日開始路演。
商湯、曠視、依圖、云從四家人工智能企業,誰先完成上市,不僅是一個未揭開的大懸念,還是人工智能行業“全村的希望”。除了商湯之外,依圖科技在6月份終止上市審核,云從科技和曠視科技分別于7月和9月在科創板成功過會。但“第一股”何時正式亮相,還是未知數。
有200多位博士坐鎮的商湯科技,獲得資本的青睞不算少,成立以來,商湯科技累計獲得52億美元的融資,最后一輪融資后,資本市場對其估值達到120億美元。無論是從融資金額還是業務規模來看,商湯科技都有望成為人工智能領域全球最大的IPO。
圍繞商湯科技的質疑主要在于業績。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毛利率達到73%,但同時經調整后凈虧損達到7.3億。在三年半燒完200多億人民幣之后,虧損仍然是商湯科技的常態。
這讓3年前曾在演講中宣稱“燒錢就是敗家”的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情何以堪。
01為了追求0.01%,用了上億人臉
商湯科技雖是“AI四小龍”中最后一家遞交招股書的公司,但這并不影響其“AI一哥”的地位,因為在業界它被稱為“中國的貝爾實驗室”,擁有非常豪華的技術團隊。
其創始人湯曉鷗更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被譽為全球人臉識別技術的“開拓者”和“探路者”。
2014年3月,湯曉鷗的團隊在香港中文大學發布了 GaussianFace 人臉識別算法,在 LFW 數據庫上準確率高達 98.52 %。三個月后,湯曉鷗團隊發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55%。
據報道,湯曉鷗實驗室的三個人臉識別算法占據了LFW識別率的前三名,而Facebook的DeepFace也只位列第四。
一時間,湯曉鷗聲名鶴起。帶著“技術大拿”光環走出實驗室的湯曉鷗,獲得了很多知名投資機構青睞,商湯科技自此開啟了一年兩輪,甚至三輪的融資道路。
拿到錢的商湯科技,的確都將錢投入到了研發之中。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其研發開支分別為人民幣8.48億元、19.16億元和24.53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收的45.9%、63.3%和71.3%。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研發支出17.7億元,占營收比高達107.3%。
曾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在創辦商湯科技之后,湯曉鷗團隊仍不滿足于現有的準確率,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團隊不斷用上億人臉訓練,只為了追求在準確度上再提高0.01%。
最近一次最為燒錢的動作,是去年9月,商湯科技宣布投入超50億起建上海臨港AI超算中心。
此外,在研發人才的投入上,商湯科技也絕不吝嗇。招股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有40名教授和3593名技術研發人員(包括250多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科研人數超過公司總人數(5286人)的三分之二。與之對應的是,商湯科技對研發人員也給出了高額的薪資福利(含股權激勵)。 據悉,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用于研發人員薪資福利(含股權激勵)開支合計約44.6億元,占同期研發開支的63.8%。其中,僅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人員薪酬就高達12.85億元。
高科研投入,給商湯科技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公開數據顯示,自2014年創辦以來,公司累計拿下70多個全球冠軍,發表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000多項AI發明專利,在全球三大計算機視覺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全球排名第一。
自帶“科研精神”基因的商湯科技似乎要將公司打造成一座科學家的殿堂。如今,這群科學家就要去港交所敲鐘了。
02骨感的現實:“賺錢”才是王道
重心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突破之上,商湯科技的野心很大,但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這一盤大棋著實難下。
“我們是一家賦能百業,行業領先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這個是商湯科技給自己的定位,而商湯科技的確也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在具體業務上,商湯科技是“AI四小龍”中場景應用布局和探索最多的企業,具體的落地場景包括了金融、零售、安全、汽車、手機等。
商湯科技提出的“1(基礎研究)+1(產業結合)+X(行業伙伴)”戰略,也足以說明其力求將“AI”賦能百業的心。
在商湯科技的招股書中,將業務具體分成了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車這四類。
目前,商湯科技的營收主要來源于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這兩大類。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類業務的營收增速也在逐漸放緩。在智慧商業上,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40.9%,但到了2020年增速放緩減至23.4%;在智慧城市上,2019年營收同比增長139.6%,2020年增幅放緩至7.7%。
在總營收上同樣如此。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商湯科技總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0.3億元和34.5億元,2021年上半年營收為16.5億元。
實際上,AI四小龍的其他三家在這些業務上也有類似布局,包括曠視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云從的智慧商業和智慧出行等。除了四小龍之外,商湯科技同樣面臨百度、阿里等巨頭,以及產業鏈上傳統硬件廠商如海康威視、軟件廠商虹軟科技等企業的競爭。
垂直賽道上的競爭,也遷移到了上市進程之中。在人工智能企業上市最后的窗口期,四小龍也為“第一股”鉚足了勁。目前,除了依圖科技在6月份終止上市審核之后暫無新的上市消息傳出之外,云從科技和曠視科技分別在7月和9月在科創板成功過會。
四小龍爭奪第一股的背后,無一不透露著四小龍的業務焦慮。爭人才、爭客戶、爭募資,一時間硝煙味十足。
營收增速放緩,虧損卻一年比一年大。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虧損凈額分別為34.3億元、49.6億元、121.6億元及37.1億元,合計虧損約242億元。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2.2億元、10.4億元、8.8億元及7.3億元。
對于業績增速放緩的原因,商湯招股書中并未進行說明。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面對業內其他新老玩家的競爭,商湯科技的話語聲量有待加強。如在智慧商業上,2020年新客戶增長僅為1%,盡管報告期內其他年份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也不及預期。
從盈利能力來看,商湯科技的毛利率并不算低。招股書披露,商湯科技毛利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由2018年的56.5%增至2021年上半年的73.0%。這樣看來,高額的研發投入確實成了業績的一大拖累。
03安防金融已是紅海,新場景仍未知
虧損大、盈利難,是人工智能企業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對于商湯科技而言,更需要回答的是,AI如何賦能百業的問題。
由于智慧城市業務等檢測和追蹤的要求,業務周期長,回款周期長,也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司的現金流。對此,商湯科技也逐漸在發掘新的業務增長引擎,如向智能汽車、智慧生活業務發力,但從目前數據來看,這兩大業務聲量相對較小。此外,在進軍智能汽車、智慧生活的同時,賽道上的其他玩家仍舊“虎視眈眈”。
目前,計算機視覺賦能的成熟場景仍舊在安防和金融等領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AI賦能仍舊集聚在一個較小范圍內,能成熟落地的場景已經擠滿了人,幾乎已經成為了紅海;還在探索的、沒落地的場景,則是見不到底的深海。
商湯科技選擇了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在四大業務類別背后,商湯科技想做出一個百業通用的底層架構。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宏大且超前”的宏圖。但現實情況卻是,在人工智能發展的今天,技術商業化更需要的是定制化的開發,而并非通用的平臺或是實驗室模型的超高精度。
但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商湯科技似乎仍舊堅持走自己的道路。
在上市募資用途的規劃上,商湯科技表示預計將有60%用于研發,其中10%用于擴大AIDC(上海臨港AI超算中心)算力,10% 用于加強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能力及開發自有的人工智能芯片解決方案,15% 用于提升與人工智能模型有關的能力,25%用于進一步開發產品,并增強其他人工智能研發能力,以維持行業領先地位。
在臨近上市的門口,商湯科技或許還會更為擔心“估值倒掛”的問題。《鳳凰WEEKLY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相關分析師表示,商湯科技在前期瘋狂融資過后,估值被抬得過高,但是目前在公司發展仍舊未能擺脫虧損大、盈利難的問題,看不到盈利階段,二級市場受冷,后期很容易出現市值大幅縮水,市值倒掛的現象。
元宇宙的出現,似乎給了商湯科技一個講出新故事的方向。在最新版招股書中,商湯科技對元宇宙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元宇宙是物理世界、增強現實及虛擬現實在共享數字空間中的融合。
此外,商湯科技提及其2016年推出的SenseMARS軟件平臺支持元宇宙體驗,通過賦能手機、AR及VR設備、智慧大屏及消費級無人機,SenseME及SenseMARS實現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連接。但搭上元宇宙概念的快車,或只能解其估值的燃眉之急。
相比靠科研成果,甚至PPT就能募得資金的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更看重盈利能力。有營收,不盈利,故事恐怕就很難繼續講下去。
上市之后,商湯科技需要找到讓投資者看得見的“賺錢前景”,否則,可能會迎來“用腳投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WEEKLY財經”(ID:fhzkzk),作者:蘇舒,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