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8年普及率僅5.5%,旅客何時才能在飛機上實現上網自由?

    MU5101,機型B777-300ER,始發地上海,目的地北京。

    作為商旅出行???,李牧已經不是第一次乘坐搭載機上Wi-Fi的航班。

    曾經驅動李牧花費時間輸入網址或等待自動彈出頁面,再輸入身份證、手機號、航班號等信息的理由,是為了不漏掉社交軟件的消息提醒。

    大多數情況下,李牧更愿意閉上眼睛睡一覺,反正也就是2小時左右的航程。日前其乘坐的搭載了機上Wi-Fi航班卻有所不同,相較于過往類似于2G網絡的網速,此次他成功在飛機上實現了在線視頻會議、在線追劇等功能。

    “目前,在國內的部分航班上有設置和搭載空中Wi-Fi網絡信號,不過,此次MU5101航班有所不同。它是中國首個搭載最新KU頻段高通量衛星,可進行空中高速上網體驗的商用航班。”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以下簡稱“東航”)、中國電信、均瑤集團共同設立的空地互聯公司總經理張弛介紹到。

    在此次MU5101航班飛行中,東航采用了中國電信提供的亞太6D高通量通信衛星網絡及合作伙伴提供的機載衛星通信解決方案,系統速度最高超過220Mbps。

    不過,大部分的機艙如今還仍是遠離互聯網的最后一片凈土。制約空地互聯業務發展的并不僅僅是Wi-Fi的流暢度。一個產業能否有序發展,更重要是革新技術和明晰商業模式。

    而今,騰訊投資空地互聯企業飛享互聯航空,全球最大通訊衛星服務商Intelsat以4億美金收購北美頭部空地互聯企業GoGo,空地互聯市場的風兒似乎甚是喧囂。

    01 8年的普及率5.5%,國內空地互聯網市場發展“慢”

    波音公司曾公開表明中國是全球唯一萬億美元級別的民用飛機市場,且預測在未來20年之內,中國國內航空市場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范圍內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一個國家。

    與航空市場規模發展直接相關的空地互聯技術及其應用,在業內人士眼中就是一塊等待挖掘的“金礦”??盏鼗ヂ摼W在未來不僅是航司差異化競爭的產品,甚至可能逐步成為所有航司數字化轉型標配的聲音不絕于耳。

    但事實上,空地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相當緩慢。早在2011年,國內就傳言航司正在探索空地互聯網,旅客未來可連接機上Wi-Fi在飛機上實現“沖浪”。但到了2014年7月,當東方航空MU5101,從上海飛抵北京,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內第一架搭載機上Wi-Fi航班。

    據民航局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底,國內20家航空公司有654架飛機能夠為旅客提供客艙網絡服務(三分之二為局域網服務)。真正提供在空中接入互聯網能力,目前統計有11家航空公司的213架飛機,其中東航、吉祥航空合起來占據了一半有余。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國內大陸地區的飛機合計3903架。也就是說,跑了8年,國內空地互聯網的普及率僅為5.5%。平均下來,每年的普及率不到1%。

    反觀北美市場,張弛指出北美市場的空地互聯網起于2009年,2013年左右開始蓬勃發展。由此推斷,同樣的7-8年時間。相較于北國市場,國內空地互聯網的普及率有著十倍左右的差距。

    據中金研究院數據,早在2016年,美國達美航空、美國航空和美聯航機隊的空中上網設備覆蓋率分別達93%,71%和48%。主要的低成本航空,美國西南航空和捷藍航空,機隊覆蓋率也分別達到了80%和61%。

    圖源中金研究院

    張弛總結兩者懸殊的差額來源于國內玩家們起步晚、基建差?!皩嶋H上,國內的空地互聯公司最早也是從2015年開始出現,現在大家的服務方案并未成熟。樂觀來看,國內市場的普及率低也可看作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p>

    02 技術突破,需服務商整合上下游資源

    2020的新冠疫情雖狠狠重創航空市場,卻也在背后推動了空地互聯網的發展。張弛給出的一組數據,2020年前半年國內機上Wi-Fi的人均連網率所使用的流量超過2019年同期使用情況。

    誠然,休閑出行游客大量減少,商旅人士可能更需要空地互聯網。不過,疫情確切地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大量系統軟件線上化也倒逼了航空業追求數字化生態。

    數字化時代到來,航空市場接入互聯網是邁向新世界大門必不可少的一大步。

    資本市場之所以重新注視到空地互聯產業亦是看中其未來的前景,但技術儲備力量與商業帶寬資源不足、成本高額是空地互聯市場發展不快的原因。所幸,張弛認為這樣的場景會在下半年或是明年得到解決。

    2021年4月底,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張弛認為衛星的基建完善,商業使用放開,會帶動航空互聯市場更快速的發展,“空中互聯網的帶寬會逐步提升,成本下降,用戶體驗也會提高?!?/p>

    次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了《中國民航新一代航空寬帶通信技術路線圖》指出到了2035年,中國將徹底進入新一代的航空寬帶通信系統。新一代航空寬帶通信系統的建設應用,是構建智慧民航系統的重要基礎和技術支撐。

    另一大空地互聯技術ATG(地面基站模式)也正在迎來變革,在北美成熟市場中,一直存在衛星互聯技術與ATG互聯技術的較量,在最近10年的發展過程中,ATG在北美市場占據了主流份額,但衛星技術的覆蓋也逐步呈現出意欲逐步替代傳統ATG技術的勢頭。

    當下,新的5G ATG技術也在入局市場,全新的5G ATG技術,無論從波段、頻率、覆蓋等方面也逐步提升旅客的上網體驗,是否能重新贏回市場,也值得期待。

    總體而言,政策、資本和資源等多因素的利好,航空互聯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進擊。

    03 商業模式破冰,還需更多驗證

    2018年,民航局放開了飛行過程中的旅客使用手機的限制,允許乘客們開機。但“低頭族”的需求沒有止境,這刺激了空地互聯網的發展。

    不過,一個成熟的產業的天平兩端,一邊是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質量,另一邊放著的是投資經濟回報,產業供需平衡二者。

    可空地互聯產業的盈利平衡點如今還隱藏在迷霧中,國內外空地互聯市場還未探索出一條清晰的商業模式道路都還未跑通。

    而擺在這眼前的是,空地互聯網的投資成本并不低。ATG、衛星通訊體系的接入對于服務商而言僅可能需要的是入口,但通道費和后續流量產生的資費能否從運營中得到盈利還有待考量。

    此外,飛機也需配備聯網設備,根據不同的技術方案,硬件成本存有差異,平均每架飛機的改造成本在200-300萬人民幣不等,這導致即便如今大部分的機型都可以配備機上Wi-Fi,但因為沒有很好的投資回報率模型,最終很難決策承擔這個高昂改裝成本的一方,進而國內飛機的機上網絡改裝進展十分緩慢。

    投資回報本質上看得是商業模式能否運作,張弛曾在演講中指出,國外航空公司的空地互聯服務有三種商業模式:一是航司自建體系,為旅客提供付費服務和免費服務兩種。部分航司在建設空地互聯網體系的過程會招商引資,通過第三方合作分擔建設成本。

    其中的免費服務以捷藍航空為例,通過與亞馬遜互聯網公司合作,由亞馬遜出資建設航空機上網絡基礎設施,換取亞馬遜高端會員在捷藍航空的航班上擁有免費使用網絡的特權,除卻特殊會員,大部分旅客需看完相關廣告信息方可使用機上Wi-Fi。

    第二種商業模式是旅客直接付費購買航空上網服務,這種模式以美國航空為例,旅客以單次、月卡等形式購買機上Wi-Fi服務,由航司直接收取費用,且根據不同服務價格提供不同帶寬的機上Wi-Fi流量包服務。

    此外,第三種商業模式是航空公司直接將機上WiFi服務外包給一家服務商,服務商直接面向旅客提供收費的上網服務,第三方外包服務商將承擔機上Wi-Fi的全額成本,同時獲得機上WiFi服務收益,航司則獲取航旅服務上的增值效益。

    但第三方服務商似乎很難通過服務經營獲取充足的利潤,用以覆蓋其高昂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從公開的財報數據看,在2018年,美國三大空地互聯服務企業PAC松下航電、GEE全球鷹娛樂、Gogo等公司均未能實現經營盈利,而其中作為北美空地互聯網頭部企業的Gogo公司更是已經連續虧損了10年之久。

    Gogo更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打擊之下業績落入泥土中。其指出,人們出行意愿的大規模受挫,旅客基數下降,服務商整體連網數量也大幅度下降,其在2020年第二季度經營虧損超8600萬美元。

    04 免費思維深入人心,各方仍需“突圍”

    “起步早、基建好”的北美成熟市場玩家都還沒成功持續盈利。在國內玩家們面前,還有“免費經濟”思維這一道大坎。互聯網催生的免費經濟思維養“刁”了國民的用戶習慣,張弛認為目前國內免費概念深入人心,空地互聯網的合理營收模式還是卡住市場發展的一道難關。

    航司一方面小心試探旅客的市場需求,運用預約體驗等方式培育用戶習慣。另一方面東航、南航等航司也試圖從免費向付費方向拓展。南航將經濟艙的免費上網體驗轉變成通過里程兌換的形式。

    圖源:南航官網

    東航除了有里程兌換之外,從9月底開始,又推出了現金付費上網服務。經濟艙旅客可以在東航官網、APP渠道,選擇“WIFI優享產品”,據環球旅訊了解,選擇該產品可以贈送一次國內全航程上網服務產品,售價也比單機票價格貴30元。同時,東航還推出了現金付費的上網產品,具體售價是國內及日韓航班每個航班50元人民幣,國際航班每個航班150元人民幣。這也是國內航司首次推出真正意義上的付費上網產品。

    而頭等艙,公務艙旅客無需支付即可直接體驗機上互聯網服務(僅限首臺設備),使用規則等同于積分支付機上互聯網服務。

    張弛指出,當下航司除了使用網絡付費之外,未來可以參考境外航司的一些商業模式,接通網絡后進行增值產品銷售。舉個例子,旅客到機場后,在飛機上就可以對到達目的地后的訂車,酒店,旅游景點進行預訂。而在使用Wi-Fi的過程中,可以增添廣告位的銷售。不過,增值產品的商業價值根源在于用戶流量基數,需求的是市場航空互聯的普及度和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迄今為止,空地互聯的商業模式尚未跑通,國內市場規模也還沒有擴大到足以撐起規模二字。在當下,ATG技術和衛星技術的建設部署的成本高昂,除滿足商務艙、頭等艙客人更好的服務,未來航司也需在商業模式的拓展上深入思考、在測試中進行試點經營,尋找符合國情的商業模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旅訊”(ID:Traveldaily),作者:黃書陽,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