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瘋長的潮玩集合店們:新消費的另類流量戰

    “你在美團點午飯,我靠外賣搶潮玩”——在8月成都疫情反復期間,某美團用戶卡著X11成都全球潮玩集合店的營業時間,立刻下單鎖定了一款限量款手辦。

    這一現象看似神奇,但一切都源起于在核心商圈里遍地開花的潮玩集合店們。

    今年,集合店們唱響了擴張主旋律。KK集團旗下潮玩品牌X11,高舉高打“一城、一店、一主題”策略,攻占上海、廣州、東莞、武漢、成都等城市。單店開業客流破萬。以中國的“秋葉原”為目標,打造地標級。

    TOP TOY則瞄準全國開設72家門店,8家夢工廠,遍布北京、上海、廣州等33個城市的核心商圈(截至10月上旬)。部分單店單日營收超百萬,線下排隊進場的現象級。

    潮玩零售品牌肉眼可見的“破圈”,線下野蠻生長,線上長居點評熱榜,小紅書相關筆記達數十萬。

    集合店們攫取著新流量,也在上探行業的天花板。

    集合店效應:去性別化,網紅化,細分品類增長8000%

    “這才是真正的經典!”一位男性消費者面對一整面變形金剛墻情不自禁的驚呼。這是TOP TOY廣州正佳店的一景。玩世代探店觀察到,不少男性用戶拉著女伴來一睹超級IP的震撼。

    三年前,泡泡瑪特打開了女性潮玩市場;

    如今,集合店們正欲性別跨圈,甚至男女老少通吃。

    X11方面透露,男性用戶占比49%,并還有增長趨勢。TOP TOY用戶性別比也近乎于1:1。

    男性潮玩用戶“暗流涌動”。追溯到泡泡瑪特崛起之前,男性才是硬核模玩的主力軍。他們對于鐘情的潮玩、IP、動漫、游戲有很強忠誠度,往往聚集在興趣圈層中,并對相關產品擁有較強的購買意愿。

    雖然男性群體一直被戲稱為消費鏈底端,但是極具消費能力和增長潛力。特別是一二線城市中,單身且擁有消費能力的群體。比如,男性醫美平均客單價是女性的2.75倍,清潔家電購買者男性是女性的2倍。波士頓咨詢報告,中國男性在線消費超越女性,達10025元。這些數據足以拉平偏見。

    據《中國兩性消費趨勢報告》,去性別化消費已經成為了當下中國消費升級語境中的一個重要趨勢。

    而今年9月,天貓對外官宣,已將男士、香水、寵物、潮玩4個品類,從原有行業中拆分出來獨立運營,成為天貓的一級行業,戰略地位上升。也預示了一個行業指向--潮玩不再是母嬰范疇中的一個子類目。而這一風向的轉變或許刺激新的消費模式,背后或許蘊藏著新的商機。

    為了抓住女性以外的更多用戶,品牌們在顏值和規模上前赴后繼。

    五一假期,X11成都廣州上海三家旗艦店齊開,其中東莞店最大開出近3000平。同期,高12米的Laura籃球寶貝雕塑,在東莞海德·匯一城廣場揭幕。

    而TOPTOY則把店開到文和友這樣的話題流量中心地帶,賽博朋克風與市井文化融合的沉浸式主題,千平米大空間,主張展店結合模式。十一前夕,高15米的TOP TOY原創IP Twinkle雕塑落地廣州正佳廣場。

    X11相關負責人馮杰表示,潮玩不只是賣貨的生意,它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像傳統貨柜式空間,把商品塞給用戶是沒辦法套用到潮玩行業。因此X11門店設計上,展陳優先于坪效,通過賦予空間更多靈魂和情緒,用藝術沖動感染用戶,進而拉動消費轉化。

    X11四川春熙路門店運營反饋,每到節假日就會有周邊城市的短途游客打電話來詢問。

    產品品類上,集合店通常覆蓋手辦、高達、BJD娃娃、雕像、積木、拼裝等主流玩具品類,其中X11和TOP TOY的主力店產品SKU數動輒成千上萬。番茄口袋定調潮流生活方式的潮趣產品集合店。酷樂潮玩、19八3則引入文創雜貨3C等品類。

    品類擴張直接帶來新的增長點。其中原本固化于小圈層的BJD玩偶增長達8000%。X11門店里手辦、模型等產品增長明顯。

    TOP TOY深圳文和友潮玩博物館店,單店首日銷售額破100萬。

    “潮玩消費圈層不是固化的。我喜歡迪士尼并不代表我會排斥漫威”,馮杰表示,“潮玩集合店正像是博物館,粉絲來逛的時候也有機會被其他藝術家吸引”。

    這些新概念店精準的吸引著年輕的少男少女,他們情不自禁的舉起手機,為了“到此一游”甚至不惜大排長龍。打卡自拍發朋友圈,一通操作“心情美麗了一萬倍”。

    “顏值大店+排隊+俊男靚女打卡”,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套路。

    品牌們有意無意的奔向網紅化,究其根本,是對“破圈”的渴望。

    “死磕”線下,新消費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關于新消費,曾有一套廣為流傳的公式:5000篇小紅書+2000篇知乎問答+薇婭李佳琦帶貨=一個新品牌。

    不同賽道里,不少新品牌靠著類似的流量打法起家,比如茶飲里的喜茶和奈雪的茶,做美妝的完美日記,又比如內衣里的Ubras和內外。

    但對于潮玩,刷曝光式套路并不那么奏效。與快消品不同,潮玩轉化需要建立在IP認知或者設計認同之上,產品的強娛樂和情感屬性,讓叫賣式直播的消費刺激不足。另外,線上渠道也缺少了即時快樂感和氛圍感。

    受制于今年疫情反復,泡泡瑪特將PTS展會轉戰視頻號直播。官方披露,在線觀看人次130萬,支付用戶數5萬,累計成交額2520萬元。9月第二屆線上展會保持1600萬元成交額,這已是行業天花板。然而對比2019年兩場線下展會的4.5億銷售額,和去年一場STS展的2.3億銷售額,差距明顯。

    從近兩年618、雙11等電商大促榜單來看,依然是泡泡瑪特、尋找獨角獸、52TOYS等有一定市場認知的潮玩品牌。

    現實情況是,線上渠道往往是對現有粉絲的熱情變現,而非刺激新用戶轉化。X11把線上渠道劃歸為維護核心粉絲的平臺。而從玩家角度,有資深玩家就吐槽“看不到想買的產品”,過于頻繁的線上展似乎并不好買賬。

    “現在線上流量日益昂貴”,TOP TOY CEO孫元文表示,潮玩是一個需要視覺感知的門類,想要破圈吸引更多玩家,門店相對是一個高性價比的入口。

    在選址上,品牌們在區位、地段、位置之外考慮的更多。比如TOP TOY之所以會選擇文和友,更加看中的是文和友的話題熱度和其覆蓋的年輕客群。

    TOP TOY依靠探店、展會直播等方法,沉淀近百萬粉絲,創造直播在線觀看人數峰值20萬+。

    X11則極致的放大規模價值,“大也是一種話題”。X11的每一家大店都帶著區位占位屬性,上海店、成都店、東莞店分別輻射了華東、西南、華南。先樹立地標級,才能對標“日本秋葉原”,才會成為“來朝圣”的目的地。

    是否具有營銷價值,已經成為品牌店的一種“標尺”。

    在集合店們的流量邏輯里,線下客流本身是一波流量,門店展陳、活動、營銷話題都可以促成流量自來水,線上線下相輔相成,才更容易建立品牌認知。在這樣一套流量循環里,似乎注定離不開線下。

    集合業態是否是最優解?

    紅杉消費賽道的投資人蘇凱曾在演講中談到,在線下為王的時代,位置即入口;當線上超級平臺興起后,流量即入口;2020年起,他們感受到消費市場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心智即入口”。

    集合店們迫切的希望重塑流量入口和心智認知。但門店只是一個盒子,最終用戶消費的是盒子里承載的產品和服務。

    如何填滿大平米空間,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從走訪和印證來看,TOPTOY和X11已經把市面上的品類幾乎都囊括了。但選品上“大包大攬”,勢必會有一些并不“尖貨”的產品流入,一定程度上稀釋了潮流感。

    品牌希冀的是全民潮玩,但結果可能是“人均式潮流”。

    走訪X11廣州西灣悅匯城店發現,周末下午3-5點的時段里,門店里活躍著大量兒童,目測在學齡前及小學低年級。用戶泛化的B面是否也意味著人群失焦。

    另外,潮玩是一個有賴于快速迭代的行業,上新速度左右著銷售轉化。如何把超大規模空間裝滿是一個問題,如何讓產品迭代追上市場需求又是一個問題。

    不少玩具品類的迭代周期是較長的,比如BJD玩偶、雕像預售動輒半年一年起步,拼插類一直是走量模式,而限定大體潮玩本身年發行SKU就有限。

    盲盒已經算是相對上新速度較快的品類,但這也并不一定能追得上市場的節奏。有玩家就吐槽,有時候專門到店想消費一下,但是沒有看到上新只能悻悻而歸。多數潮玩集合店只能維持每周上新的迭代速度,沒法顧全每個細分品類。

    廣撒網、全品類的集合模式,也容易造成同質化的感受,模糊品牌識別度。在線下探店中,鋼鐵俠、神奇女俠的雕像不勝枚舉。模樣雷同的公主風BJD玩偶也在不同品牌線下店出現。

    有供應鏈從業者表示,貨架面積、倉儲面積、通道面積等,共同構成了店鋪空間組成,其中足夠多的貨架面積決定了銷售。潮玩集合店想要出讓更多空間來進行展示,一定程度上是違背商業效率的。

    據媒體披露數據,部分潮玩零售的坪效在1500元/平/天左右,已是相對不錯的狀態,但難以對標其他行業的網紅店。

    目前多數品牌依然在網紅店生命周期的波峰。集合店業態或許是當下市場發展的一種必然。潛移默化中,他們似乎已經在“大小孩”之外講述著另一種新消費故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玩世代”(ID:PlayerEra),作者:玩世代,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