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虧損上市的微創醫療機器人,講得好資本故事嗎?

    據港交所披露,近日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通過了港交所上市聆訊,將很快登陸港股市場,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為其聯席保薦人。

    隨著醫療需求的提高,手術機器人的前景也越來越好。而微創醫療機器人還處于沒有收入,完全虧損的境地,能否借助二級市場的火熱翻一翻身還要打一個問號。微創醫療機器人在上市的同時,還要承擔起微創醫療集團分拆上市的計劃,在前有達芬奇,后有許多的參與者情況下,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未來似乎并沒有那么明朗。

    朝陽賽道,手術機器人前景光明

    手術機器人以提高外科手術的精度,減少手術時間,緩解醫生疲勞等臨床優勢,使得手術機器人受到了外科醫生的歡迎。同時手術機器人還能縮短了醫生對于復雜手術的學習曲線,減少了病人術后恢復時間等諸多特點,也得到了醫院和病人的支持,手術機器人市場前景非常亮眼。

    根據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手術機器人的全球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3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83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6%。有賴于手術機器人的蓬勃發展,預計2021年的市場規模為118.15億元,未來5年以26.2%的復合年增長速度保持增長。

    相比著美國等成熟市場,國內手術機器人有待進一步開發。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是46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55.1%;歐盟僅次于美國市場,占全球市場的21.4%,而中國2020年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只有4.2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1%。

    而腔鏡手術機器人是手術機器人中最大的細分市場,2020年全球市場份額為52.55億美元,占手術機器人整體市場的63.15%,骨科手術機器人排在第二位,占比16.75%。而這兩類機器人的國內滲透率均沒有1%,而美國市場分別有13%和7.6%,加上腔鏡手術機器人應用場景廣泛以及在微創傷技術上的優先性高等優勢,使得國內腔鏡手術機器人的增長潛力非常大。

    同時腔鏡手術機器人是商業化最成功的的手術機器人,其市場影響力非常高。而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核心產品就是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也是國內唯一一款完成注冊臨床實驗的腔鏡手術機器人,而目前國內獲批上市也只有達芬奇一家腔鏡手術機器人,微創醫療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對手也只有達芬奇。

    實際上在過去五年內國內手術機器人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5.7%,高于全球市場增長率,也說明了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正是處于急速發展中的。而且隨著需求端的擴大以及滲透率的提升,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地區的手術機器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地區,而這一地區還沒有穩定的手術機器人企業,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機會近在眼前。

    隨著手術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也獲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在6月份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證照分離”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的通知》中,就有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由審批改為備案管理等內容。而隨著政策的逐步放寬以及手術機器人從甲類降為乙類,很有可能促進手術機器人的加速發展。

    但是手術機器人前景雖大,微創醫療機器人目前還沒有完成商業化。

    商業化難,成熟化也難

    招股書顯示,微創醫療機器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凈虧損分別是6980萬元,2.09億元以及2.43億元,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凈虧損分別同比增長了199.8%和395.4%。

    虧損的背后是研發成本的增加,招股書顯示,微創醫療機器人研發投入從2019年的0.6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5億元,同比增長119%,到了2020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增長到1.60億元,同比增加295%。

    實際上隨著研發成本的巨幅增加,微創醫療機器人的行政開支也在擴大,尤其是銷售及營銷開支。微創醫療機器人在2021年上半年銷售及營銷開支就有1400多萬,同比增幅高達16倍之多,而且隨著商業化的需要,營銷開支會更多。

    而且微創醫療機器人也沒有收入,伴隨著商業化的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可以預期的是微創醫療機器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還會繼續虧損,甚至是虧損拉大。

    微創醫療機器人旗下的三大產品,除了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完成了臨床實驗,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鏡和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都完成臨床實驗有一段距離。即便如此,圖邁距離商業化還有距離,不僅僅是需要更多的實際臨床表現認可,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進行研究調整,在適應多場景下的應用需求和合適地切入到實際手術過程等方面仍需要時間準備。

    這也意味著微創醫療機器人的盈利前景并不樂觀。甚至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里,微創醫療機器人就說“自成立以來已產生重大凈虧損,并預計將于可見的將來繼續產生經營虧損,且可能永遠無法盈利。”商業化難題不能解決,或許微創醫療機器人就陷入了虧損的漩渦,這或許是微創醫療機器人選擇登陸港股市場的原因。

    即便是完成了商業化,能不能在市場上有成熟的表現也是問題。比如,直覺外科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被FDA獲批6年后才有了極大的發展,而且微創醫療機器人還要面對著有優良表現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競爭,無論是成本,還是效益效用,微創醫療機器人都需要做一個很好地平衡。

    而隨著腔鏡手術機器人有著相當優秀的市場表現,有更多地玩家選擇這一賽道。比如TransEnterix開發的Senhance,Avatera Medical公司的Avatera System以及Revo-I的Severance等等,而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面臨的玩家更多。除了直覺外科的達芬奇Si及達芬奇Xi有著不錯的市場表現外,商業化是包括微創醫療機器人在內的玩家都存在的難題,誰先一步商業化,誰就有更大的優勢。

    引入資本,分拆上市,有何目的?

    微創醫療機器人作為醫療器械巨頭微創醫療分拆的子公司,在2020年8月31日完成了總額30億元人民幣對外融資協議的正式簽署。其中包括對微創醫療機器人15億元人民幣的直接增資以及微創醫療的15億元人民幣股權轉讓,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CPE、貝霖資本、遠翼投資等在內的多家著名風投機構,投后估值高達225億元。

    眾多資本的青睞與一家沒有收入的公司結合在一起,顯然分差極大。而作為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母公司微創醫療來說,分拆掉一家沒有盈利的公司確實對于自身的資本表現是有益的,而且微創醫療分拆的公司還有心通醫療和心脈醫療等公司,在市場上的表現還不錯,不是已經上市,就是走在上市的路上。

    而分拆上市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比如說京東。無論是京東健康的上市,還是京東物流的上市,都獲得了資本市場巨大的支持,二者的市值總和近乎母公司的一半,不僅是對子公司有好處,母公司同樣也是如此。

    而58同城分拆上市失敗的例子也不遠。作為58同城分拆上市的天鵝到家僅隔17天就擱置了上市,而相較于京東的分拆上市成功來說,很明顯的不同點就在于子公司是否有健康的盈利模式。而這一點對于微創醫療機器人來說,可是相當的致命,即便港股市場沒有虧損強迫退市一說,但是講不好資本故事的結果,就是被資本拋棄。

    據媒體消息稱,微創醫療機器人擬募資7到10億美元,而資金主要用于其他候選產品,擴建產能以及供應鏈管理能力,顯然微創醫療機器人對于商業化的執念是相當的深。但是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有明顯的不同,能否獲得投資者的信任還有待觀察,而且小摩和中金公司最近半年推薦的新股表現都不怎么好。

    實際上也有行業人士分析,微創醫療機器人被分拆上市的原因或許是緩解研發壓力,但是微創醫療機器人缺得并不僅僅是資金,還有著醫療數據支持以及更多的臨床數據等方面的幫助。而且一旦上市成功后的醫療微創機器人還要面臨著業績壓力,或許獨自生長和套現賺錢的意味也不少。

    而且相對于手術機器人賽道里的巨頭直覺外科來說,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有70%和凈利潤率有34%的優異表現,微創醫療機器人可不是只靠上市就能趕得上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風云榜”(ID:hlwfengyun),作者:Bobo,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