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材質從塑料到玻璃,科技還真以換殼為本?
如果說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那么早些年的手機,簡單到只有黑白灰藍等幾個配色可選。
托尼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手機的材質和配色成為了廠商們爭相比拼炫技的項目之一。
從最初主流的塑料到后來的金屬再到如今的玻璃材質,從原先的黑白純色到現在所謂的極光幻彩珠光等眼花繚亂的配色。
手機材質多樣色彩百變的同時,我們也漸漸習慣了更加個性和差異化的元素存在,甚至還會因為手機的顏色,影響到我們下單的抉擇與否。
然而說出來差友們可能不信,在手機不斷演變的材質和色彩背后,其實也反映了它這些年的創新發展史。
科技以換殼為本
,這句話還真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
要說在通訊工具還是 PB 機、大哥大以及功能機的時代,手機的功能主要還是以打電話為主。
那時候的手機廠商們可不像如今這樣,有足夠的技術來支撐起“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 柔光自拍,照亮你的美 ” 等五花八門的廣告和噱頭。
當時消費者對手機的厚度也沒有那么多的講究和挑剔,除了通話質量和待機時間,可靠和耐用便是人們對一部手機的優先追求。
畢竟花幾千甚至上萬買的一部功能機,任憑隨后如何更新迭代,質量足夠好的話,怎么的至少也得用上個兩三年。
塑料作為它的機身材質。
所以在手機問世之初,市面上的手機幾乎全采用了容易塑造成型和著色,并且具有高強度耐沖擊和高溫特點的
托尼依稀記得上小學那會,自己用的還是小黑白屏、可拆換電池的諾基亞功能機,堅固的塑料外殼和厚實的握持手感,不僅抗撞耐摔,當作板磚砸起核桃來也絲毫不遜色。
就像人們在滿足基本的溫飽物質需求后,便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放在已經實現通話和發短信基礎功能的手機也是一樣。
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手機性能越來越強,屏幕越做越大,厚度越變越薄的同時,手機不再只是單純用來打電話的工具。
承載了更多功能和用途的手機,自然而然對它的外觀和材質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為塑料本身就會給人一種廉價的感覺,想要在智能手機繼續沿用塑料,暫且不說會拉低手機整體的質感,導熱性極差的塑料對智能手機散熱的影響也是個問題。
放到現在來說,要是哪個手機廠商敢在高端機上用塑料邊框和后殼,估計就要被我們給噴死,頂多也就在千元的低端機上湊合著用用。
鋁合金等金屬以及玻璃,理所當然成了手機材質的新選擇。
于是另兩種在工業上早已應用廣泛的
機身都用了合金材質。
無論是 07 年發布的初代 iPhone,還是之后的 iPhone 5 到 iPhone 7,還有魅族 MX5 以及華為 Mate7,HTC one等手機,
合金不僅能比塑料做到更薄,亮光、鏡面、拉絲、亞光,帶來的觀感和呈現效果也可以花樣百出。
鎂鋁或者不銹鋼等合金材質的手感,相信用過的差友們也都深有體會,散熱和質感比塑料那是不知道好到了哪。
但用金屬材質作為背板和邊框的手機,也存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因為金屬本身就有良好的電磁屏蔽性,從而影響信號的傳遞,所以還得解決手機上信號差的問題。
托尼當初就眼睜睜的看著蘋果把 iPhone 5 上金屬+玻璃的三段式設計,演變成 iPhone 6 上的上下兩邊注塑天線帶,再設計成了 iPhone 7 上沿著邊框走的天線條。。。
不止蘋果一家,其他手機廠商為了美觀也夠折騰的,不是想辦法把天線條變細變短,就是想著盡可能的隱藏掉它,為的就是讓它看起來不那么明顯,從而破壞手機的一體性和整體的美感。
另外在陽極氧化等工藝還沒足夠成熟那會,常見的金屬外殼手機,顏色也只有銀色、金色和灰色這三種,直到后來技術成熟才慢慢的出現了黑色、紅色等顏色更深的配色。
相比之下,玻璃外殼就比金屬材質的手機少了很多類似影響信號等麻煩的事情,所以與金屬一起替代掉塑料成為新手機外殼材質的,還有玻璃。
它們的外殼材質,用的就是玻璃。
比如蘋果 iPhone 4/4s,小米 4,三星 S6,索尼 Xperia Z2 等型號的手機,
早期手機玻璃背板大都還只是一塊平板,不僅割手還容易積灰,遠沒有像如今這樣把它加工切割成弧線和曲面來的舒服。
可以說玻璃除了比金屬重容易碎,幾乎沒其他缺點。
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市場上金屬和玻璃這兩種材質的手機外殼幾乎可以說是并駕齊驅,各有千秋。
直到最近這兩年無線充電和 5G 技術的興起,玻璃才逐漸成為手機外殼材質的主流。
期間當然不乏特立獨行的廠商,嘗試著推出了陶瓷、竹子、皮革、鈦合金、凱夫拉纖維等材質的手機,但直到如今,人們也還沒有找到一款完美的材料來作為手機的外殼。
理想的手機材質,肯定還需要靠科技來實現了。
“ 還是覺得全陶瓷機身用著最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