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科技煥新產業,非遺留住鄉愁
在浙西南的青山綠水間,松陽正以獨特的方式書寫著“產業升級”與“文化傳承”的雙向答卷。從智能化車間里的機械臂運轉,到穿梭街巷的無人配送車,再到百年古宅中精雕細琢的木雕技藝,發展與傳承并行,創新與鄉愁共生,一幅兼具活力與底蘊的縣域發展畫卷,正在松陽徐徐展開。 記者呂倩雯 李榮洲
智慧科技落地生根,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浙江華威家居集團有限公司的“花園式工廠”里,金屬門體正通過智能生產線完成藝術蛻變。浙江華威家居深耕松陽二十八載,成為縣域智造升級的標桿范本。
參觀華威家居馬柱 攝
依托“未來工廠”試點優勢,企業搭建VANTISWoveniPaaS云集成平臺,實現從設計到交付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獲評國家先進級智能工廠。更以“鏈主”姿態帶動上下游協同,將314項國家專利轉化為本土產能,讓松陽成為高端裝甲門的全國智造高地。
藝術化展館則為產業注入文化靈魂。一層展廳內的“門?藝術博物館”,從殷商青銅門環復刻品到明清雕花門扇模型,系統鋪展五千年門文化脈絡,光影交錯間盡顯歷史厚重感。相鄰的產品展區內,“印象敦煌”系列門體以飛天紋樣勾勒絲路神韻,“五行奇門”系列融貫傳統風水智慧,西方印象派筆觸與中式美學在此碰撞共生。
參觀華威家居展館黃于悅 攝
如果說華威家居是“門戶里的科技”,那新石器無人車(松陽)有限責任公司帶來的,便是“街巷間的智慧”。在松陽的社區、景區,時常能看到白色的無人車緩緩行駛,車身上“新石器”的標識格外顯眼。這些無人車不僅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難題,更讓智慧服務走進了尋常生活。
參觀新石器無人車(松陽)有限責任公司 黃于悅 攝
新石器無人物流車 黃于悅 攝
木雕非遺活態傳承,守護古宅里的文化記憶
走進松陽古城區,黃家大院的青磚黛瓦便映入眼簾。這座始建于清代的江南古宅,由松陽望族黃中和祖孫三代歷時60余年打造,不僅是浙南傳統民居的典范,更承載著一段跌宕起伏的家族史與時代記憶。
參觀黃家大院 黃于悅 攝
黃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年間(1863年),總占地面積6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802平方米,2005年6月被列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黃家先祖從江西永豐縣遷到松陽,后黃中和靠銷售松陽煙葉發家,開啟了宅院建設之路。
大院由前院“集成堂”、中院“武技樓”、后院“梅蘭竹菊軒”三部分組成,每一處都獨具特色。前院集成堂又稱“百壽廳”,是黃家第三代黃秋光于民國初年建造,三進七開間的格局盡顯氣派。這里的木雕堪稱民國木雕的巔峰之作,204個寫法各異的篆體壽字雕刻在牛腿、雀替上,“鳳棲梧桐”“松鶴延年”“麒麟送子”等圖案栩栩如生,既藏著美好寓意,也展現了精湛工藝。天井四周的船篷頂回廊、科學的排水系統,以及“澤周仁粟”“花甲同周”等見證家族榮耀的牌匾,都訴說著過往故事。
黃家大院集成堂
中院武技樓建于清同治年間,是大院最古老的建筑,為黃中和所建。一進五開間的三合院雖雕刻不如前院精細,但門罩上的麒麟圖、窗格中的童子戲耍練武圖別具特色。
后院“梅蘭竹菊軒”由黃秋光父親黃紹桂建于清光緒年間,東樓“梅蘭軒”已改建,西樓“竹菊軒”保留完好。這里的雕刻圍繞“梅蘭竹菊”展開,石庫門上的竹菊圖案寓意“步步高升”“高中舉人”,窗欞上的昆蟲動物雕刻細致入微,花板上的“二十四孝”故事傳遞著傳統美德。
百余年來,黃家大院歷經滄桑,見證著黃氏家族的變遷。黃秋光曾資助革命,后靠實業重振家業;其兒子們多接受高等教育,三子黃慶慈更是我國公路建設先驅,參與多條重要公路修建。如今,黃家后裔遍布國內外,傳承著“仁、智、信、直、勇、剛”的家訓。
參觀黃家大院 黃于悅 攝
這座集建筑藝術、家族文化、時代印記于一體的黃家大院,是先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其蘊含的儒商精神與匠人精神,至今仍值得人們學習與傳承,不僅是松陽歷史的“活化石”,更是浙西南木雕藝術的“博物館”。
標簽: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