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離開了活體有機物 能否從無機物中合成出有機物?

    時間軸撥回到19世紀,“離開了活體有機物,能否從無機物中合成出來有機物”成為當時科學界爭論的焦點。

    德國化學家維勒,率先跨越這條鴻溝。他出生在法蘭克福一個名醫家庭,取得了外科醫學博士學位,最終成了化學教授。一次實驗中,他在氰酸中加入氨水,蒸干后得到的是一種白色晶體。這種物質顯然不是無色的氰酸銨,而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有機物——尿素。這一實驗,讓維勒斷定有機物是能夠用無機物合成出來的。

    維勒的這一重大發現,給化學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乙酸、酒石酸、糖類等物質相繼被成功合成出來,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人工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完全可行的。

    維勒的成功,引起德國另一位同行的質疑。這個人就是后來被譽為“化肥工業奠基人”的李比希。原來,維勒研究氰酸銨的同時,李比希也在研究“雷酸鹽”的合成。他發現,維勒對氰酸銀組分的分析結果,與他得自雷酸銀的分析數據幾乎一致,但氰酸銀與雷酸銀的質全然不同。

    針對李比希的質疑,維勒再次對氰酸銀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自己的結論是對的。兩人各持己見、互不妥協。后來,維勒的恩師貝采里烏斯提出了化合物“同分異構”學說:氰酸銨與尿素分子式相同,卻是兩種不同質的化合物——至此,這層迷霧才被徹底撥開。

    正所謂“不打不相識”,氰酸鹽的研究,成了維勒與李比希相識相交的契機。兩人第一次見面,彼此為對方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所感動。從此,兩人便有了長達40多年的密切合作,共同在代化學領域中奮力開拓。

    剛開始,二人一起研究苦杏仁油的成分。難度極大,他們鍥而不舍,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1832年,兩人合作的論文《關于苯甲酰基的研究》發表,證明苦杏仁油可以轉變成一系列含苯甲酰基的化合物。這一重大發現震撼了整個化學界,開創了植物化學新紀元。

    在之后的合作中,這對化學界“雙子星”配合默契、收獲頗豐:他們弄清了苯甲酰基的特,為化學“基團論”學說提供了有力的實驗依據;研究密石酸的組成和扁桃甙的發酵機理、尿酸及其不同反應物的組成和質,制備出了尿酸的多種衍生物;在完成對苯醌、氫醌理化質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綠色氫醌,即醌氫醌;探明了氰尿酸的組成和質;研究苯六甲酸、苦扁桃油、那可汀、配糖體、乳濁液等多種化合物的質……兩人還編撰了對化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的《化學辭典》《李比希化學年鑒》等。

    維勒與李比希珠聯璧合,實實在在地為19世紀有機化學的發展搏出了一片新天地。

    標簽: 化肥工業 苯甲酰基 植物化學 有機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