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豬肉市場 AI養豬頗有可為
網易豬場,阿里AI養豬,京東豬臉識別……面對萬億級的生豬產業,互聯網巨頭紛紛落子布局。人們打趣地說,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整個食物鏈。配上豬臉識別系統,每頭豬從兒時起就有了一個數字身份,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情況被記錄下來。憑借對環境參數的智能分析,養豬場的空氣、溫度、濕度可以自動調節,一切都為了豬兒們的幸福生活。改變的甚至包括豬糞處理環節,整個養豬過程都會在一個良性的閉環式循環中完成。
人工智能介入養豬場景,不但大大減少了管理養豬場的辛勞,而且能夠有精力更深入地關注養豬中的痛點問題。以3D攝像頭在智能養豬場中的應用為例,新技術會讓人和機器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及時應對豬在成長中的身體和情緒問題。尤為寶貴的是那些在人工智能養豬中獲取的數據。它將成為改變養豬行業經驗式生產的資源,促使行業標準的建立和完善,支持AI養豬的迭代創新。
然而,人工智能養豬的影響僅限于“養”的環節嗎?回答這一問題要看到,AI養豬實際上是在產業互聯網興起背景下的新生事物。產業互聯網也被視為激發這類新事物的催化劑。它憑借互聯網技術,連接、重構傳統行業,加速市場融合,升級產品與服務,推進企業組織形態的改變,形成新的產業生態。所以,人工智能養豬只是國內萬億級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開始,那些在產業生態上及早布局的企業才有可能贏得“互聯網的下半場”。
高技術的應用,往往伴隨著高投入。有資深業內人士算了一筆經濟賬,AI養豬所增加的投入和在飼料、人工、精準飼喂中節省的成本“打了個平手”。如果加上項目產生的環保價值,AI養豬非常劃算。人們看到,AI養豬的成功需要其他產業和企業的配合,背后也是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多環節緊緊相扣有關。這意味著,產業互聯網時代,試水AI養豬的企業要具備全產業鏈的解決能力,要能夠推動產業賽道的升級進化。
實際上,“互聯網+養豬”的討論由來已久。然而,生豬產業進入平臺經濟,不會一蹴而就。縮短生豬從飼喂、出欄直至餐桌的環節,打通整個產業鏈,把科技紅利真正送到消費者手中,才是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的終極方向。互聯網等新技術與養殖業的融合,讓“會賣也會養”的互聯網平臺企業進入生豬產業。互聯網企業產業化的優勢在于,可以在短時間內整合多個行業,提升生豬產業的專業化程度,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這為激發傳統養殖行業的跨界合作、協同創新創造了機會,有可能打破生豬產業上下游的市場信息不對稱,最大限度減少“豬周期”對群眾飲食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