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有堅實的基礎,還需更多“鴻蒙”
“鴻蒙,元氣也”。在中國的古老傳說中,當盤古劈開混沌元氣之后,屬于華夏文明的故事才正式開始。而在近日,華為正式發布“鴻蒙”操作系統,其名寄托的美好寓意,其身肩負的重要使命,瞬間燃爆了輿論場。
“鴻蒙”出世,像是給國人送上的一顆“定心丸”。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美經貿摩擦的升級與反復,美國對我國高科技領域的警惕和遏制也愈發強烈。猶記去年,美國商務部的一道禁令,讓中興通訊瞬間“休克”,76歲的公司創始人侯為貴在機場穿行的落寞背影,讓國人深感“缺芯”之痛。今年,美國故技重施再次祭出“殺招”,谷歌安卓隨即響應施以“圍剿”,一時間“少魂”之困讓不少人憂心忡忡。但“至暗時刻”,一封“華為備胎,一夜轉正”的內部信,讓人們看到了華為保險柜里的“艱苦長征”。3個月后,傳聞許久的“鴻蒙”系統正式公開,“科技自立”有了堅實的基礎。
“手里有槍,咱腰桿子就硬。”微內核、分布式架構、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種種特性表明,“鴻蒙”不只是既有操作系統的“備胎”,更是一次超越眼前、放眼未來的全新嘗試。眾所周知,操作系統研發關乎國計民生且后期收益高,但巨大的前期投入與建立生態的難度,讓成功概率幾近于零——國外英特爾、三星、惠普中道崩殂,國內紅旗Linux、OMS、沃Phone無疾而終。無數巨頭折戟沉沙,表明沒有自研系統這條“生命線”,企業就注定要被“卡脖子”。正是出于這樣的戰略眼光,2012年華為組建團隊,默默研發“鴻蒙”,并終于打造出了諾亞方舟。當華為亮出麒麟、巴龍、鯤鵬、鴻蒙之后,正在猛烈施壓的美國突然“變臉”,宣布推遲90天實施對華為禁令。對此任正非淡然回應,“沒有多大意義,華為已經做好了準備。”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一般技術可以引進,關鍵核心技術卻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小到芯片、新材料,大到數控機床、發動機,中國成為制造強國的“必備”、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剛需”,往往就是一些國家“出口管制清單”上的“常客”。如果不能實現這些核心部件的研發突破,“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而華為在“極限施壓”下所爆發出的強大生命力也再次證明:中國不可能買來一個現代化,只有堅持科技自立,一心一意攻關核心技術,才能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在“鴻蒙”系統里,授權許可證被命名為“木蘭”——打破桎梏,勇敢淳樸。以這樣的精神進行創新,我們必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