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告別“無證駕駛” 跨境支付駛入快車道 “無證”機構眾多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跨境支付業務終于迎來監管。近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召集銀聯、網聯兩大清算組織及部分支付機構召開了一場跨境業務研討會,重申了跨境業務持牌經營的重要性:“凡是沒有取得監管許可而為中國境內居民提供跨境支付結算服務的,都屬于跨境無證經營”,與此同時,強調“境內機構6個月內必須停止與無證跨境機構進行合作”。對于無證跨境支付機構,未來要么申請牌照,或者被國內持牌機構兼并,亦或者成為國內持牌機構的服務商,最嚴重的則是退出中國市場。

    跨境支付駛入快車道 “無證”機構眾多

    跨境支付正駛入“快軌道”。隨近年來跨境旅游、電商、留學的蓬勃發展,跨境支付成為各家必爭的市場。利潤驅使也是一大誘因。“境外的支付費率明顯高于國內。歐美費率在2%-3%,國內費率普遍低于1%,”廣東某支付公司跨境業務事業部總經理對新快報記者表示。

    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布,2018年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交易金額超過4900億元,比2017年增長55%。除了支付寶、理財通這兩大巨頭外,連連支付、匯付天下等均把觸角伸向了海外。僅在2018年,連連支付的跨境收款成交額同比增長1242%,活躍店鋪增長682%。

    如此巨大市場,自然吸引諸多企業入局。據悉,跨境支付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三類企業,一類是國內取得跨境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如理財通、連連支付、匯付天下等;一類是PayPal、Payoneer、WorldFirst等國際支付機構,還有一位則是PingPong、鼎付Gleebill、空中云匯、iPayLinks等從事跨境業務收款企業,但他們均是無牌照資質企業。

    “第一類企業是獲得跨境外匯支付試點批復的國內支付機構,其本身擁有跨境外匯支付的資質;第二類則持有國外牌照,但是在國內并未獲得跨境外匯支付試點批復。”上述人士表示,后面兩類玩家均沒有中國跨境支付牌照,這類型企業是以境外持牌機構的身份和境內有跨境支付資質的企業進行合作,為中國跨境電商賣家提供跨境支付服務。

    盡管如此,跨境支付門檻卻極高。“想要從事跨境支付包括兩部分,一個是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還有跨境外匯支付業務,”上述人士表示,2015年1月,外管局出臺了《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目前國內具有外匯支付牌照只有30家。其中以北京和上海企業居多,如支付寶、匯付天下、快錢、聯動優勢、拉卡拉等。“廣東(除深圳外)之前沒有外匯支付試點公司,目前我們也在積極準備,外管局項目處也來調研過。”

    “如果不涉及換匯,持有央行頒布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牌照就可以了。”但是,取得跨境人民幣支付牌照的機構也只有5家,如上海銀聯、通聯支付、快錢等。不過,無論是跨境支付還是外匯支付業務,取得這兩個牌照的前提必須是支付機構,持有央行頒布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截止目前有247家機構持牌。隨著支付行業監管常態化,支付牌照發放也在2016年按下了“暫停鍵”。

    涉及資金、賬戶安全等 需防范金融風險

    對于經常剁手的跨境網購族來說,在跨境電商平臺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均涉及到跨境業務,雖然從支付體驗上并不復雜,但實際涉及多方協同。這完整的交易流程經歷了跨境支付產業鏈上的收單、收款、結售匯三大環節。

    事實上,目前跨境支付日漸攀升的交易體量中,相當一部分交易額是由無證經營者“貢獻”的,這部分監管“無人區”倘若爆發風險,可能對整個跨境支付市場帶來系統性沖擊。從既往發生的風險事件來看,境內機構配合非法商戶、通過合同及單據造假合謀逃匯、刷單及從事地下錢莊業務等非法行為亦不鮮見。

    去年以來,跨境支付業務成為央行處罰支付機構的“重災區”。去年8月,國付寶、聯動優勢兩家支付公司因違反相應規定收到監管部門罰單,罰沒金額分別為4646萬元和2640萬元。央行營管部公告稱,國付寶公司和聯動優勢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和技術手段對境內網絡特約商戶的交易情況進行檢查,客觀上為非法交易提供了網絡支付服務。同一時期,智付由于憑虛假物流信息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構成逃匯行為,被監管罰款1530.8萬元。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曾表示,智付為境外多家非法黃金、炒匯類互聯網交易平臺提供支付服務,通過虛構貨物貿易,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跨境外匯支付業務。

    有業內人士分析,為了防止支付渠道成為犯罪活動資金快速轉移的通道,未來跨境支付領域監管將更加嚴格,特別是隨著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跨境資本流動和資金支付更加頻繁,未來還將會有規模更大的國際協作的反洗錢監管。

    轉型or退出?

    無證跨境支付公司

    該何去何從

    按照監管要求,支付機構需要在6個月內停止與不合規的無證跨境支付公司業務合作,相關跨境業務機構已經開始業務調整。如PingPong7月12日在官方微信公號發布公告稱,響應央行總行有關規范跨境支付市場的最新監管框架,報經央行同意,PingPong近期已經開啟了業務模式的升級計劃和針對性改進。近日,鼎付Gleebill也向商戶發布公告,因業務調整,將于7月15日之后,不提供亞馬遜歐元、英鎊、日元店鋪的收款服務。

    對此,PingPong客服人員表示,此次升級是央行對全行業的要求,在升級過程中對于日常入賬、提現等業務沒有任何影響。該客服人員進一步指出,公司具有境外支付牌照,正在申請境內相關牌照。對于Gleebill不再提供亞馬遜歐元等店鋪收款服務的原因,新快報記者多次嘗試聯系該公司客服,截至發稿,電話一直沒有接通。

    “PayPal、Payoneer、WorldFirst等擁有全球市場業務的機構受到沖擊較小,即使失去了中國市場,亦不會危及存亡;而空中云匯、PingPong、iPayLinks們的處境則尷尬得多。”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其商業模式仍以服務中國賣家為主,雖然境外持牌,但在牌照所在地卻基本沒有展業。牌照之囿可能決定其生死存亡。

    顯然,對于暫未擁有跨境支付資質的企業來說,要符合目前監管要求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申請辦理名錄登記。但是,對于那些本來并沒有進行準備的企業來說,要短期內獲取資質并不是易事。廣東某家支付公司跨境支付事業部總經理對新快報記者表示,今年4月底外管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總結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跨境外匯支付試點的機構需要進行名錄登記,時間限制為3個月。“目前跨境支付企業‘轉正’的要務是確保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試點業務平穩過渡,”該人士表示,第一批辦理名錄登記成功的企業名單基本上都在過去跨境外匯支付試點復批的30家企業內。因此,短時間內,非跨境外匯支付試點復批的企業要獲取資質是較為困難的,

    還有可能被國內持有跨境支付牌照的支付公司收購、兼并。這在跨境支付行業也屢見不鮮,2019年2月14日,英國跨境支付公司萬里匯(WorldFirst)就完成所有權變更,攜手支付寶成為螞蟻金服集團全資子公司。

    此外,無證機構也可以與國內跨境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逐步成為其服務商。“僅持有海外牌照的支付企業更多承載的是海外分發的功能,比如國內擁有資質的支付機構直接面向國內客戶;在海外當地,持有海外牌照的企業進行收單或分發發等業務。”上述業內人士分析表示。

    除了上述申請牌照、轉型外,當然也會引發一輪跨境支付行業的洗牌。據悉已有中小無證跨境支付機構準備退出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