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工業品下行農村 開啟中國特色電商發展新趨勢
近日,人民網新電商研究院組織編撰的《中國農村電商發展趨勢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指出,高效能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將分散的農戶家庭生產行為納入到后現代工業化體系中,推動工業品下行農村,帶來重配農業生產要素的農貨上行的發展趨勢。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提高到59.58%, 但鄉村常住人口仍有5.64 億,中國農村的各類生產要素仍處于低效能的配置格局中,而電商的發展將從三個維度推動中國農村的各類生產要素優化重組。
第一,中國農村面臨互聯網時代再工業化的歷史機遇。高效能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將分散的農戶家庭生產行為納入到后現代工業化體系中,互聯網以極低的成本將數以億計的消費者與家庭生產者連接起來;中國農村仍有包括富余勞動力在內的大量生產要素處于閑置或低效率配置狀態;高速發展的軟硬件基礎設置使得物流、資金流和其他要素的流動成本大幅降低,從而擁抱新常態的歷史機遇。
第二,高效推動城鄉融合,重構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邊界。電商推動工業品下行農村,不僅會大幅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使農村的生產和消費迅速融入國家現代化體系之中,而且將高效推動城鄉融合,重構中國特色城鎮化邊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處于向消費驅動轉型的過程,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轉換為關鍵主力,尤其是網上零售更是以三倍于消費總體增速的節奏高速成長;城鄉的消費結構正在向均衡化的方向收斂,預示著未來農村的巨大消費潛力。
第三,破解小農經營背景下的國家現代化難題。農貨上行將小農戶與大市場低成本對接,有望破解中國現代化之路上所面臨的千年難題,推動中國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于現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之路。要在小農背景下實現國家現代化,必須要重組舊式、低效、高損耗、高成本的體系,同時需要破解整個產業鏈對勞動力(分散的小商販)的過于依賴,及整個產業鏈“低質量、高風險”的難題。農貨上行通過全要素重組,已經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能夠明確實現生產者的利潤大幅增加,同時消費者的體驗也大幅升級,例如拼多多創立的“拼農貨”模式,正在努力為分散的農產品整合出一條直達數億用戶的快速通道;解放了大量勞動力,為原價值鏈增加附加值,并由此吸引新的才能型生產要素,比如“網紅”+網絡直播模式,吸引了更多有稟賦的人才加入到產業鏈中,同時節約出大量非技能型勞動力到制造業或服務業,對涉農勞動力要素進行了跨時空重組;地方政府與互聯網電商平臺采取全新的合作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傳統的落后地區突破資源稟賦的制約,甚至可以將過去的“劣勢”變為“優勢”。
報告認為,農貨上行在未來的中國有望實現四方面突破。一是有望建立農戶+經銷商+消費者的超短供應鏈,解決消費者出高價生產者不賺錢的難題;二是有望建成低成本高效能的特色物流網,構建完全不同于歐美日韓的中國特色農產品物流體系。三是有望培育既熟悉生產者又親近消費者的“新農人”,形成中國特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四是有望實現線上游戲體驗和線下電商消費的創新結合,創造農產品消費的“第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