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這個小區 “刷臉”扔垃圾換積分

    綦江區文龍街道千山半島小區是主城區外首個區縣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項目,10月10日開始試運行

    6分類可回收物智能設備支持二維碼識別。

    工作人員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小區居民使用智能設備投放垃圾。 上游新聞記者 高科 李化 攝

    垃圾分類正在成為人們的生活新時尚。為了鼓勵并推進垃圾分類的實施,各種“黑科技”也開始亮相。

    在綦江區文龍街道千山半島小區,居民“刷臉”扔垃圾,系統識別后自動打開分類投放口,并根據所投垃圾為投放人進行積分。

    營造氛圍

    小區隨處可見宣傳元素

    昨日,記者來到千山半島小區打探。走進小區,隨處可見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小品,尤其是入口處的主干步道上,還以四抹亮色突出融入了垃圾“四分類”元素,讓居民每次出入小區,都能熟悉和了解垃圾分類。

    “為做好示范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環衛集團蹲點千山半島小區實地調研,定制了一套符合千山半島小區特色的設計打造方案。”市環衛集團相關負責人唐生桃介紹,千山半島小區是市環衛集團今年8月打造的全市主城區外首個區縣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項目,10月10日啟動試運行。

    “小區目前共有2500余戶居民,每月的生活垃圾量在4噸左右。”唐生桃說,市環衛集團充分利用各類垃圾分類元素,有針對性地對空曠墻面、垃圾資源利用展示房、主干步道、特色垃圾分類工作展示區等進行氛圍營造。“為有效解決示范小區生活垃圾回收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我們還重點打造了集宣傳、管理、服務、投放為一體的再生資源管理房;在小區空地及草坪處均設置了垃圾分類宣傳展板與宣傳小標語,營造出‘人人關注垃圾分類、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

    人臉識別

    扔垃圾還能積分換禮品

    在小區里,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在一臺智能回收機器前排隊“刷臉”扔垃圾。

    現場管理員劉琳介紹,這臺機器叫作6分類可回收物智能設備,是目前重慶市開展垃圾分類中最先進、易操作的設備。“它配置有32英寸高清廣告屏、安卓觸屏、通風系統,箱內還內置了稱重模塊、滿載檢測和溫度檢測,可實時檢測居民投放垃圾的重量、箱體內部狀態,有效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

    劉琳介紹,與一般的回收設備相比,這臺設備的分類更細致,將可回收物分為了織物、紙張、金屬、玻璃、塑料及塑料瓶6種,“居民可通過安卓觸摸屏進行‘人像采集’注冊個人賬戶,并通過‘人臉識別’驗證身份投放。”劉琳說,這臺設備投用以來,很快就成為了小區的“網紅”,很多居民都來體驗。

    今年26歲的李潔在小區居住了4年,這次她用小推車裝著在家打包好的各種可回收物來“刷臉”。很快,李潔帶來的一個個空塑料瓶、易拉罐就變成了賬號里的積分,“我們年輕人接受起來比較快,空瓶子換來的積分還可以換一些生活用品,既環保又實惠。”

    入戶宣傳

    確保每戶居民都有了解

    記者注意到,為了盡快培養居民對垃圾分類的主動意識,小區取消了每棟樓的樓層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在每個單元入口處放置的分類垃圾桶,同時還在小區內配備了7臺易腐垃圾智能設備。“我們現在都是在家里將垃圾分好了再到樓下投遞,樓道沒有垃圾桶一開始是有點不適應,但習慣了就不麻煩了。”今年47歲的小區居民朱清會說,自己在小區住了多年,非常支持垃圾分類,“這能讓我們小區的環境變得更好,肯定支持噻。”

    劉琳還告訴記者,為了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順利推進,小區配備了以1名現場管理員、1名生活垃圾分類巡檢員和10名垃圾分類指導員為“主心骨”的專業垃圾分類人員隊伍。

    “我們還安排垃圾分類指導員進行入戶宣傳,讓每位居民都要了解垃圾分類的方式和好處。目前已入戶宣傳了300余戶,大部分居民都比較支持,對于個別不理解的我們會繼續回訪勸導。”劉琳說,經專業培訓后,負責小區的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和監督實施,并于每日早晚投放高峰期時,在垃圾分類桶旁指導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投放,“我們將繼續細化垃圾分類各崗位人員職能職責,開展入戶宣傳及各類宣傳活動,營造‘人人參與’的氛圍,讓垃圾分類成為小區居民生活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