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eldset id="82iqi"></fieldset>
    <tfoot id="82iqi"><input id="82iqi"></input></tfoot>
  • 
    <abbr id="82iqi"></abbr><strike id="82iqi"></strike>
  • 李延和的“綠電夢 “芝麻官”責任大

    李延和的“綠電夢”:助力新能源消納見證世界紀錄刷新

    圖為李延和(右一)與同事討論共享儲能參與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技術應用。 許顯青 攝

    今年35歲的李延和是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水電及新能源處副處長,2008年研究生畢業后,他回到青海,連續3年參與享譽海內外的“綠電7日”“綠電9日”“綠電15日”全清潔能源供電,成長中也見證了青海不斷刷新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

    圖為李延和(右一)分析近期新能源消納情況。 許顯青 攝

    “初生犢”不畏難

    2011年,青海新能源裝機首次突破100萬千瓦,當時李延和是一名調度員,“脾氣不好”難以駕馭的新能源讓他吃盡了苦頭。

    “當時新能源自動化調節手段還不完善,只能靠調度電話協調溝通,午飯時間也是光伏發電高峰,電力平衡和電網調節壓力增大,要一個接一個給新能源企業打電話。”李延和說,“那時候我真想變成一片云,去把太陽遮住。”

    隨著新能源規模化并網,李延和每天電話量也呈指數級增加,“餓到虛脫”是他最深刻的印象。

    但正是這段對新能源“無計可施”的經歷讓李延和徹底跟新能源較上了勁,2015年,國網青海電力成立青海省重點打造的光伏實驗室,致力開展清潔能源技術攻關,他主動要求到科研一線去。

    “新能源發電自動控制技術取得歷史性突破,徹底實現人工向智能的變革,這是一項從無到有的探索實踐,這一天我等了5年。”李延和說。

    嘗到了甜頭的李延和對新能源科研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他參與的“多能源電力系統互補協調調度與控制”項目2016年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國內多個頂尖級項目中脫穎而出。

    圖為李延和(左一)準備季度新能源電站運行情況通報會材料。 許顯青 攝

    “芝麻官”責任大

    2017年,李延和走上了水電和新能源處的管理崗位。

    “風光習性難以把握,在這個崗位上不僅要‘頂天’,還要‘立地’,‘頂天’就是突破創新,‘立地’就是要腳踏實地保障電網安全。”李延和眼里,前輩的教導成為往后每一步的“標尺”。

    2017年國家正式下發新能源消納“雙降”指標,而此時青海新能源裝機相較2011年已增加15倍,電站數量也增加了10倍有余,新能源消納形勢格外嚴峻。

    300多個電站,從并網到運行,管理水平層次不齊,量化計劃“眾口難調”,李延和這個“芝麻官”遇到了大難題。

    “一邊是電網安全,一邊是企業利益。”李延和開始“雙向發力”,針對電網安全,開展大規模光伏發電運行風險評估及事故防御技術等4項課題研究應用,并針對新能源企業管理,細化管理措施,主持編制國家電網企業標準《光伏發電站理論發電量與棄光電量評估導則》,并在每個季度與新能源企業溝通。

    “有時候面對新能源企業的誤解,也會覺得委屈。”在李延和與同事的努力下,青海新能源消納連續兩年實現“雙升雙降”,光伏利用小時數處于中國領先。

    2019年6月23日24時,青海“綠電15日”360小時全清潔能源供電成功,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李延和說,“創新探索的路無止境,當地處西部邊陲的家鄉一次次聚焦世界目光時,我覺得無論我做的工作多么渺小,都很光榮。”